专利名称: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210156407.8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权利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
专利发明(设计)人:孙明,钟剑,李大伟,曹贺,梁苡琳,郭子雨,郭金庆,陆雨帆,李海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及其应用。所述驱避剂的活性成分为顺式‑4‑侧柏醇,它是一种无毒化合物,能使菊小长管蚜停止取食,拔出刺吸式口器,并且逃离取食对象。本发明提供的驱避剂对菊小长管蚜的驱避效果明显,可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促进菊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主权利要求:
1.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为顺式‑4‑侧柏醇,用于溶解活性成分的溶剂为正己烷;
顺式‑4‑侧柏醇的质量百分数为0.1% 10%。
~
2.权利要求1所述驱避剂在防治蚜虫中的应用,防治对象为菊小长管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防治对象为菊小长管蚜的若蚜、成蚜。
4.顺式‑4‑侧柏醇在制备蚜虫驱避剂中的应用;
所述蚜虫为菊小长管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蚜虫为菊小长管蚜的若蚜、成蚜。 说明书 : 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及其应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及其应用。背景技术[0002] 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是一种主要为害菊科菊属植物的寡食性昆虫,常见寄主为菊属大部分野生种和栽培品种。菊小长管蚜刺吸植物汁液,使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干枯,造成菊花生长发育畸形,花期为害更甚,严重影响了观赏菊花和药用菊花的品质。菊小长管蚜分泌的蜜露可导致煤污病发生,也会严重影响观赏价值。此外,菊小长管蚜作为菊花茎坏死病毒、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以及菊花矮化类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于栽培菊花的生产具有极其严重的威胁,严重制约了菊花产业的发展。[0003] 目前,防治菊小长管蚜的措施大都以使用杀虫剂的化学防治为主,这样的除杀方式短期见效快、成本较为低廉。但长远来看,化学防治带来的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蚜虫抗药性提升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菊花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极大地制约了菊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研发新型蚜虫驱避剂对于菊小长管蚜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推动菊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及其应用。[0005]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菊小长管蚜驱避剂,活性成分为顺式‑4‑侧柏醇。[0006] 优选地,用于溶解活性成分的溶剂为正己烷。[0007] 优选地,顺式‑4‑侧柏醇的质量百分数为0.1%~10%。[0008]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所述驱避剂在防治(驱避)蚜虫中的应用。[0009] 进一步地,防治对象为菊小长管蚜,特别是菊小长管蚜的若蚜、成蚜。[0010]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顺式‑4‑侧柏醇的以下任一应用:[0011] 1)用于防治(驱避)蚜虫;[0012] 2)用于制备蚜虫驱避剂。[0013] 优选地,所述蚜虫为菊小长管蚜,特别是菊小长管蚜的若蚜、成蚜。[0014] 本发明中,顺式‑4‑侧柏醇为发挥驱避活性的功能性化合物,正己烷作为溶剂使用。优选地,顺式‑4‑侧柏醇(Cis‑4‑thujanol)纯度在99%以上,正己烷(Hexane)的纯度在95%以上。[0015]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0016] (一)目前市面上缺少针对菊小长管蚜的驱避剂,本发明提供的菊小长管蚜驱避剂可以有效弥补相关领域的空白,推进菊小长管蚜的绿色防治。[0017] (二)本发明提供的驱避剂成分均为已商业化的产品,使用方便,易于推广。[0018] (三)本发明中对菊小长管蚜产生驱避效果的化合物顺式‑4‑侧柏醇是一种无毒化合物,它能使菊小长管蚜停止取食,拔出刺吸式口器,并且逃离取食对象。[0019] (四)本发明提供的驱避剂对菊小长管蚜的驱避效果明显,可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促进菊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附图说明[0020]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直接释放0.1%顺式‑4‑侧柏醇对菊小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干扰。[0021]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直接释放1%α‑蛇麻烯对菊小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干扰。[0022] 图中,各小图为每间隔4秒记录的蚜虫取食影像图,“S”为秒钟。具体实施方式[0023]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0024] 实施例1菊小长管蚜对4种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选择试验[0025] 1.材料方法[0026] 1.1菊小长管蚜的饲养及采集[0027] 菊小长管蚜采自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温室内。试验前,采集菊小长管蚜4龄无翅若蚜,接种于感蚜菊花品种‘京林秋歌’上,并套上纱袋饲养。在进行Y型管行为选择试验时,随机从纱袋内采集无翅成蚜用于行为学试验。[0028] 1.24种挥发物化学标准品的配制[0029] 4种挥发物标准品中,β‑罗勒烯(CAS编号:13877‑91‑3;Sigma产品编号:W353901)和顺式‑4‑侧柏醇(CAS编号:546‑79‑2;Sigma产品编号:96573)购自Sigma试剂中国公司;L‑龙脑(CAS编号:464‑45‑9;源叶产品编号:B30491)和α‑蛇麻烯(CAS编号:6753‑98‑6;B29274)购自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溶剂正己烷购自Sigma试剂中国公司。各标准品按质量分数被配置为10%、1%和0.1%三个梯度备用。[0030] 1.3基于Y型嗅觉仪的嗅觉行为选择[0031] 直径2cm,主臂长10cm,支臂长8cm的定制Y型玻璃嗅觉仪被用于观察菊小长管蚜的行为选择。主臂连接大气采样仪真空泵,将经过竹炭过滤、蒸馏水加湿后的洁净空气带入两个玻璃样品瓶内,再分别进入Y型嗅觉仪的支臂中。嗅觉仪内空气的流速由流量计控制在0.1L/min。进样瓶内放置裁剪后的5mm×40mm的无菌滤纸条,每次装载标准品溶液10μl。每组试验30只蚜虫,并设置3组重复。开始通气后10分钟,统计超出支臂2cm的蚜虫数量为有效选择数量。除去有效选择的,即为未选择的。[0032] 实验数据借助SPSS20.0进行差异显著性统计分析。[0033] 2.实验结果[0034]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浓度的顺式‑4‑侧柏醇对菊小长管蚜均表现出了极显著的驱避效果。0.1%α‑蛇麻烯、0.1%β‑罗勒烯对菊小长管蚜表现出了显著的吸引效果。但当α‑蛇麻烯的浓度提高到1%和10%时,表现为对菊小长管蚜的显著驱避。β‑罗勒烯浓度提高却并无显著影响。三个浓度的L‑龙脑对菊小长管蚜行为选择也均无显著影响。[0035] 综上,0.1%~10%的顺式‑4‑侧柏醇以及1%~10%的α‑蛇麻烯对菊小长管蚜能产生显著的驱避效果。而其中顺式‑4‑侧柏醇效果更佳,最低浓度下的驱避效果也能达到极显著水平。[0036] 表1菊小长管蚜对4种挥发物化学标准品的选择偏好[0037][0038] 注:表格中蚜虫数量为三组生物学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样品组和对照组在p<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极显著。[0039] 实施例2顺式‑4‑侧柏醇及α‑蛇麻烯对菊小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干扰[0040] 根据实施例1的结果,0.1%顺式‑4‑侧柏醇和1%的α‑蛇麻烯均能显著驱避菊小长管蚜成蚜。本实施例进一步验证这两个化合物对菊小长管蚜在实际取食状态下的干扰影响。[0041] 1.材料方法[0042] 在菊花‘京林秋歌’扦插苗长至8‑10枚叶时,接种5头菊小长管蚜成蚜,并套袋使其自由繁殖。10天后,接种后的菊花上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蚜虫增殖,并且均处于正常取食状态。此时,利用10μl移液枪,分别移取10μl溶剂正己烷(作为对照)、0.1%顺式‑4‑侧柏醇以及1%α‑蛇麻烯溶液,于实验植株蚜虫取食部位2‑3cm附近释放。采用摄像机记录蚜虫的行为反应。[0043] 2.实验结果[0044] 此部分结果为视频格式,为方便展示,每6秒截取一帧图像展示(图1、图2)。从图1的6~26秒,以及图2的6~26秒可见,直接释放正己烷标准品后,菊小长管蚜未受到干扰,仍保持正常取食行为。从图1的30~58秒可见,释放10μl的0.1%顺式‑4‑侧柏醇后,绝大部分菊小长管蚜的正常取食行为受到干扰。具体表现为先拔出刺吸式口器,而后四处爬走,并且无论是成蚜还是若蚜均对顺式‑4‑侧柏醇产生了显著的反应。但从图2的30~58秒来看,释放10μl的1%α‑蛇麻烯后,菊小长管蚜无明显反应,仍保持正常取食状态。[0045] 综上,以上实验结果显示,0.1%顺式‑4‑侧柏醇的确能够显著的干扰菊小长管蚜的正常取食行为,并且能对若蚜及成蚜同时产生作用。[0046]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专利地区:北京
专利申请日期:2022-02-21
专利公开日期:2024-06-18
专利公告号:CN11450398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