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210027941.9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胜图科技有限公司
权利人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办事处龙升南路2号之四(住所申报)
专利发明(设计)人:郭建刚,张新良,喻荣华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包括桶组件、致动件以及抽气组件。桶组件包括外桶、内桶和盖体,内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外桶内,内桶与外桶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外桶上开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动件构造为在气流作用下带动内桶转动,以当内桶转动时使设于内桶内的袋体随转并收紧袋口。抽气组件用于将垃圾吸入内桶内,抽气组件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第一连通口,以使容置腔内形成气流从而使致动件带动内桶转动。上述结构经由抽气组件能够直接将垃圾抽到内桶的袋体内,无需用户用手捡起垃圾,并且致动件在抽气组件所形成的气流的作用下能够带动内桶转动,从而使内桶内的袋体实现转动收口,提升用户体验。
主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组件,其包括外桶、内桶和扣设于所述外桶敞口端的盖体,所述内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外桶内,所述内桶与所述外桶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外桶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
致动件,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桶,所述致动件设于所述内桶的底壁,所述致动件构造为在气流作用下带动所述内桶转动,以当所述内桶转动时使设于所述内桶内的袋体随转并收紧袋口;
抽气组件,其与所述内桶连通,用于将垃圾吸入所述内桶内,所述抽气组件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以使所述容置腔内形成气流从而使所述致动件带动所述内桶转动;其中,所述致动件至少包括连接轴以及设于所述连接轴上的多个扇叶,所述连接轴与内桶固定连接,在气流作用下所述扇叶转动,以带动所述内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组件包括能够伸缩的抽气管,所述抽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盖体或桶组件,其另一端形成所述抽气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内设有除味件,且所述盖体具有对应所述除味件设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抽气组件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连通口,且所述抽气组件用于将所述内桶内的气体抽至所述除味件过滤后再返回所述内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件的形状为环形桶体,所述环形桶体的上敞口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对应设置,其下端为封闭端以在所述抽气组件作用下使内桶内的气体经所述除味件过滤后抽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件以撑起所述外桶,所述外桶的外壁上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外桶的底部的第三连通口,所述抽气组件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三连通口,以将所述外桶下方的垃圾吸入所述内桶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桶底向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三连通口贯通至所述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的桶底和所述外桶的桶底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致动件连接于所述内桶的桶底。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内壁上设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用于收纳所述抽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桶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主控板,所述抽气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内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的抽气泵,所述抽气泵与所述抽气管的固定端连通;
所述盖体上设有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的触控面板以及感应开盖器,所述主控板用于接收所述触控面板所采集到的操作指令,并控制所述抽气泵以及感应开盖器。 说明书 : 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垃圾桶只能用于放垃圾,而垃圾桶本身没有吸尘的功能,用户需要手动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非常不卫生。如公布号为CN105329578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垃圾桶,该垃圾桶外表面涂有夜光材料涂层,垃圾桶底部设有若干个排水孔,垃圾桶底部还安装有若干转轮,该垃圾桶不具备吸尘功能,需要用户手动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并且现有技术中垃圾桶内的袋子的袋口需要用户手动收紧,袋体内常有异味,且也常有垃圾污渍留在袋口,非常不便于用户使用。发明内容[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其抽气组件能够将垃圾抽至内桶的袋体内,无需用户手动捡起垃圾。[000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包括:[0005] 桶组件,其包括外桶、内桶和扣设于所述外桶敞口端的盖体,所述内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外桶内,所述内桶与所述外桶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外桶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0006] 致动件,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桶,所述致动件构造为在气流作用下带动所述内桶转动,以当所述内桶转动时使设于所述内桶内的袋体随转并收紧袋口;[0007] 抽气组件,其与所述内桶连通,用于将垃圾吸入所述内桶内,所述抽气组件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以使所述容置腔内形成气流从而使所述致动件带动所述内桶转动。上述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既具有自动吸尘功能,还具有袋口收紧功能,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利于市场推广。[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抽气组件包括能够伸缩的抽气管,所述抽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盖体或桶组件,其另一端形成所述抽气端。如此通过抽气管能够吸取垃圾桶周边的一定范围的垃圾。[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内设有除味件,且所述盖体具有对应所述除味件设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抽气组件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二连通口,且所述抽气组件用于将所述内桶内的气体抽至所述除味件过滤后再返回所述内桶,以在垃圾桶内形成内循环除臭系统,有效地解决垃圾桶内存在异味的情况。[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味件的形状为环形桶体,所述环形桶体的上敞口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对应设置,其下端为封闭端以在所述抽气组件作用下使内桶内的气体经所述除味件过滤后抽出。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除味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还能够增加除味件与内桶的连接密封性,保证了内桶内的空气能够经由除味件过滤后被吸出。[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桶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件以撑起所述外桶,所述外桶的外壁上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外桶的底部的第三连通口,所述抽气组件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三连通口,以将所述外桶下方的垃圾吸入所述内桶内。如此使垃圾桶具有桶底吸尘状态,实现将垃圾桶下面的垃圾清理干净,避免出现清理死角。[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桶的桶底向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三连通口贯通至所述凹槽。上述凹槽能够增加垃圾桶的桶底与地面的间距,便于吸取垃圾桶的桶底下的垃圾。[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桶的桶底和所述外桶的桶底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致动件连接于所述内桶的桶底。如此通过作用于内桶的桶底,能够利于使内桶相对外桶转动,使得结构更为合理。[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件至少包括连接轴以及设于所述连接轴上的多个扇叶,所述连接轴与内桶固定连接,在气流作用下所述扇叶转动,以带动所述内桶转动。上述结构简单,设计合理。[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桶的内壁上设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用于收纳所述抽气管。如此能够便于收纳抽气管,优化用户使用体验。[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垃圾桶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主控板,所述抽气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内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的抽气泵,所述抽气泵与所述抽气管的固定端连通;所述盖体上设有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的触控面板以及感应开盖器,所述主控板用于接收所述触控面板所采集到的操作指令,并控制所述抽气泵以及感应开盖器。如此能够使垃圾桶更为智能化,便于用户使用。[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与内桶连通的抽气组件,经由抽气组件能够直接将垃圾抽到内桶的袋体内,无需用户用手捡起垃圾,有效地降低了细菌或者病菌传染的概率和减少用户被垃圾扎伤手的机会,并且致动件在抽气组件所形成的气流的作用下能够带动内桶转动,从而使内桶内的袋体实现转动收口,有效地防止了袋体内的垃圾散发异味的情况发生,且用户在取出袋体时能够避免用户直接碰触垃圾,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0018] 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001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002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垃圾桶处于自动吸尘状态;[002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爆炸图;[002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垃圾桶处于袋口收紧状态,袋口处于未收紧状态;[002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垃圾桶处于袋口收紧状态,袋口处于已收紧状态;[002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垃圾桶处于过滤除臭状态;[0025]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垃圾桶处于桶底吸尘状态。[0026] 图中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的构件:[0027] 1‑桶组件;11‑外桶;12‑内桶;13‑盖体;14‑容置腔;15‑第一连通口;16‑袋体;17‑第二连通口;18‑第三连通口;19‑凹槽;2‑致动件;21‑连接轴;22‑扇叶;3‑抽气组件;31‑抽气管;32‑抽气泵;33‑吸嘴;34‑安装架;4‑除味件;5‑支撑件;6‑收纳盒;7‑触控面板。具体实施方式[0028]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002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如图1至图3所示,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包括桶组件1、致动件2以及抽气组件3。桶组件1包括外桶11、内桶12和扣设于外桶11敞口端的盖体13,内桶1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外桶11内,内桶12与外桶11之间形成有容置腔14,外桶11上开设有与容置腔14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5。如图4和图5所示,致动件2设于容置腔14内且固定连接于内桶12,致动件2构造为在气流作用下带动内桶12转动,以当内桶12转动时使设于内桶12内的袋体16随转并收紧袋口。抽气组件3与内桶12连通,用于将垃圾吸入内桶12内,抽气组件3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第一连通口15,以使容置腔14内形成气流从而使致动件2带动内桶12转动。[0030] 上述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既具有自动吸尘状态,还具有袋口收紧状态,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利于市场推广。下面将具体介绍垃圾桶的各个状态。[0031] 图2中示出的箭头方向为垃圾的运动方向,当垃圾桶周边具有垃圾,且周边又没有扫把和垃圾斗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使垃圾桶进入自动吸尘状态,即直接启动抽气组件3,抽气组件3的吸嘴33可吸取碎屑垃圾(如面包碎,粉尘类,瓜子壳,玻璃碎屑等细小垃圾),当然也可吸取尺寸小于吸嘴33的垃圾,这样就无需用户用手去捡起垃圾,避免了垃圾与手直接接触,有效地降低了细菌或者病菌传染的概率和减少被垃圾扎伤手的机会,提高了清洁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0032]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抽气组件3可连接于盖体13,抽气组件3抽吸进桶组件1内的垃圾经由盖体13进入内桶12的袋体16内,其中盖体13上设有抽气组件3的一侧与内桶12连通。当然上述抽气组件3也可连接于外桶11,此时外桶11与内桶12相连通,以使垃圾进入内桶12内。[0033] 如图4和图5所示,图中示出的箭头方向为气流的流动方向。当用户需要清理已装有垃圾的垃圾袋时,垃圾袋内的垃圾会散发出一些异味,让用户感到不适,此时用户可以使垃圾桶进入袋口收紧状态,即用户可以直接启动抽气组件3,把抽气组件3的吸嘴33对接在外桶11上的第一连通口15,可以吸风形成气流使致动件2带动内桶12转动,以收紧袋体16的袋口,从而在用户取出垃圾时能够避免触碰到垃圾,并且不会闻到袋体16内散发的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影响用户的健康。[0034] 具体地,上述容置腔14可形成于内桶12和外桶11的侧壁之间,和/或形成于内桶12的底部和外桶11的底部之间。在容置腔14形成于内桶12和外桶11的侧壁之间的情况下,上述致动件2可设于内桶12的外壁上,如此,当有气流流向容置腔14内时,位于内桶12的外壁上的致动件2,能够在气流的作用下带动内桶12相对外桶11内转动;在容置腔14形成于内桶12的底部和外桶11的底部之间,上述致动件2可设于内桶12的底壁上,如此当有气流流向容置腔14内时,位于内桶12的底壁上的致动件2,能够在气流的作用下带动内桶12相对外桶11转动。[0035] 具体地,上述致动件2可至少包括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且自身重量较轻的构件,例如薄片型扇叶,能够实现在气流的作用下,带动内桶12转动即可。[0036] 具体地,内桶12内套设的袋体16可理解为能够更换使用的垃圾袋,垃圾袋内盛装有垃圾,垃圾袋的袋口因重量较轻,会随着内桶12的转动而逐渐聚拢收紧,从而避免垃圾袋内的垃圾散发异味,且便于用户提起以更换垃圾袋。[0037] 本发明通过与内桶12连通的抽气组件3,经由抽气组件3能够直接将垃圾抽到内桶12的袋体16内,无需用户用手捡起垃圾,有效地降低了细菌或者病菌传染的概率和减少用户被垃圾扎伤手的机会,并且致动件2在抽气组件3所形成的气流的作用下能够带动内桶12转动,从而使内桶12内的袋体16实现转动收口,有效地防止了袋体16内的垃圾散发异味的情况发生,且用户在取出袋体16时能够避免用户直接碰触垃圾,提升用户体验。[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抽气组件3包括能够伸缩的抽气管31,抽气管31的一端连接于盖体13或桶组件1,其另一端形成抽气端。如此通过抽气管31能够吸取垃圾桶周边的一定范围的垃圾。[0039] 具体地,上述抽气管31可采用可伸缩的材料制成,也可因自身结构形成可伸缩结构,本申请对此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在用户抽拉抽气管31时抽气管31能够伸长,并在用户释放对抽气管31的作用力时,抽气管31能够自动回缩即可。[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盖体13内设有除味件4,且盖体13具有对应除味件4设置的第二连通口17,抽气组件3的抽气端能够插接于第二连通口17,且抽气组件3用于将内桶12内的气体抽至除味件4过滤后再返回内桶12,以在垃圾桶内形成内循环除臭系统,有效地解决垃圾桶内存在异味的情况。通过上述除味件4可使垃圾桶具有过滤除臭状态。[0041] 具体地,上述除味件4可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盖体13内,以便于更换除味件4。[0042] 具体地,上述除味件4可至少包括多层过滤层,如活性炭层等。[0043] 如图6所示,图6中示出的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当垃圾桶内有一些废弃食物或者有刺激味道的垃圾或者垃圾腐烂发酵的异味或者臭味散发出来,且垃圾袋内只装了一点点垃圾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垃圾袋的使用率,节省垃圾袋,此时用户可使垃圾桶进入过滤除臭状态,即启动抽气组件3,把抽气组件3的吸嘴33对接于盖体13上的第二连通口17,此时可以将垃圾桶内散发的异味、臭味通过除味件4进行过滤清除,解决垃圾桶散发异味的问题,有助于净化用户的生活环境。[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除味件4的形状为环形桶体,环形桶体的上敞口端与第二连通口17对应设置,其下端为封闭端以在抽气组件3作用下使内桶12内的气体经除味件4过滤后抽出。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除味件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还能够增加除味件4与内桶12的连接密封性,保证了内桶12内的空气能够经由除味件4过滤后被吸出。[0045]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连通口17可设于盖体13的盖顶,以便于抽气组件3的吸嘴33插接于第二连通口17内的除味件4。[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外桶11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件5以撑起外桶11,外桶11的外壁上开设有贯通至外桶11的底部的第三连通口18,抽气组件3能够插接于第三连通口18,以将外桶11下方的垃圾吸入内桶12内。如此使垃圾桶具有桶底吸尘状态,实现将垃圾桶下面的垃圾清理干净,避免出现清理死角。[0047] 具体地,上述支撑件5可至少包括滚轮,以将外桶11撑起于地面的同时,还能够利于垃圾桶在地面上滚动。[0048] 具体地,上述第三连通口18可靠近外桶11的下部设置,以便于吸取位于垃圾桶的桶底的垃圾。[0049] 如图7所示,图7中示出的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当细小碎物垃圾洒落在垃圾桶底部,或者垃圾桶底部时间久了积攒了灰尘的时,并且周边又没有扫把和垃圾斗的时候,用户可以使垃圾桶进入桶底吸尘状态,即启动抽气组件3,将抽气组件3的吸嘴33对接到外桶11上的第三连通口18,以在不用挪动垃圾桶的同时也能清除洒落在垃圾桶底部的灰尘及细碎的垃圾,既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还提高了清洁效果。[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外桶11的桶底向内凹形成凹槽19,第三连通口18贯通至凹槽19。上述凹槽19能够增加垃圾桶的桶底与地面的间距,便于吸取垃圾桶的桶底下的垃圾。[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桶12的桶底和外桶11的桶底之间形成容置腔14,致动件2连接于内桶12的桶底。如此通过作用于内桶12的桶底,能够利于使内桶12相对外桶11转动,使得结构更为合理。此时内桶12的侧壁与外桶11的侧壁可具有细小的间隔,以使得结构紧凑。[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致动件2至少包括连接轴21以及设于连接轴21上的多个扇叶22,连接轴21与内桶12固定连接,在气流作用下扇叶22转动,以带动内桶12转动。上述结构简单,设计合理。[0053] 具体地,上述连接轴21的轴向方向与内桶12的轴向方向相同,优选地,连接轴21的轴线与内桶12的轴线共线,以利于经由致动件2均匀地带动内桶12转动。[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桶11的内壁上设有收纳盒6,收纳盒6用于收纳抽气管31。如此能够便于收纳抽气管31,优化用户使用体验。[0055] 具体地,上述收纳盒6可为长筒状,其贴合于外桶11的外壁设置。收纳盒6的长度方向可与外桶11的轴向方向相同,以尽可能地减小收纳盒6所占用的结构空间。[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垃圾桶还包括设于盖体13内的主控板(图中未示出),抽气组件3还包括设于盖体13内与主控板电连接的抽气泵32和用于装设抽气泵32的安装架34,抽气泵32与抽气管31的固定端连通;盖体13上设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触控面板7以及感应开盖器,主控板用于接收触控面板7所采集到的操作指令,并控制抽气泵32以及感应开盖器。如此能够使垃圾桶更为智能化,便于用户使用。[0057] 具体地,上述触控板上可设有垃圾桶的总开关,用户可通过对总开关的操控,使触控面板7采集到相应的操作指令,主控板根据该操作指令可控制抽气泵32以及感应开盖器的启闭,也可控制抽气泵32的抽气功率。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0058]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专利地区:广东
专利申请日期:2022-01-11
专利公开日期:2024-06-18
专利公告号:CN1142754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