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左右滑动选省市

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发明专利

更新时间:2025-06-01
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类型:发明专利;
地区:湖南-长沙;
源自:长沙高价值专利检索信息库;

专利名称: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011013826.3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权利人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发区麓景路2号科技信息及IT楼216、X218房

专利发明(设计)人:周立波,毛凯萍,朱建伟,刘翔,谭慧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所述轨道结构设有轨体,所述轨体沿轿厢运行方向布设,所述轨体分段设置,且非全固定布设,所述轨体包括固定部、工作部和限位部,所述工作部连接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固定部沿电梯井道布设,所述工作部沿轿厢的运行方向布设,所述工作部为轿厢的驱动装置提供行走面和供电面。本发明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轨道结构可并行设置不限数量的轨体,能够满足多轿厢同时具备独立、高效、安全运行的需求。

主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结构设有轨体(8),所述轨体(8)沿轿厢运行方向布设,所述轨体(8)分段设置,且非全固定布设,所述轨体(8)包括固定部(81)、工作部(82)和限位部(83),所述工作部(82)连接固定部(81)和限位部(83),所述固定部(81)沿电梯井道布设,所述工作部(82)沿轿厢(1)的运行方向布设,所述工作部(82)为轿厢(1)的驱动装置提供行走面和供电面;
所述工作部(82)端部两侧设有翼板(84),所述翼板(84)上设置限位区(831)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构成限位部(83),电梯的限位装置(2)与限位区(831)配合,轿厢(1)的安全钳作用于所述安全制动受力区(832);
所述限位部(83)中间处与工作部(82)连接,所述翼板(84)从与工作部(82)连接处向两侧依次布设限位区(831)、安全制动受力区(832);
所述限位区(831)设有上、下、左、右4个作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81)固定于井道的承力基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82)包括驱动受力区(821)和供电安装区(822),所述供电安装区(822)与电梯系统的强弱电供电系统对接,所述驱动装置作用于驱动受力区(8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受力区(821)采用型材腹板或箱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电梯的供电装置安装于所述供电安装区(8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84)、限位区(831)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截面厚度不全相同,所述限位区(831)的截面厚度大于翼板(84)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体(8)沿轿厢(1)运行方向设有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所述活动段(85)端面和固定段(86)端面分别设置有公母配合的槽榫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设有限位装置(2),所述限位装置(2)设有至少一组,所述限位装置(2)设有多组与限位部(83)配合的限位轮。 说明书 : 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电梯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背景技术[0002] 目前,电梯轿厢广泛采用钢丝绳曳引驱动的方式运行,电梯在一个井道内仅能设置一个轿厢,单轿厢运行模式的电梯在低层建筑、人流量低的场合尚能满足使用需求,但在高人口密度的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中其候梯时间长、运载效率低的缺点被显著放大。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轿厢智能并行电梯轨道解决方案,通过轨道切换实现多电梯轨道互通运行的效果,从而提升电梯系统运载效率。为了实现电梯系统以上功能,势必对轨道系统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目前电梯领域或其它行业的轨道系统都无法满足要求。[0003] 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双层轿厢电梯、双轿厢电梯、环型或分叉环型电梯等多轿厢运行的模式,但已知的这些多轿厢电梯运行模式其轿厢均位于同一个井道内的轨道上,各井道之间的电梯轿厢无法进行轨道切换运行,轿厢之间更无法进行超越运行,在运输量剧增的情况下,采用目前的多轿厢运行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而且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电梯运送效率低的问题。[0004] 为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以及电梯运送效率,降低建筑和电梯的造价成本,出现了多轿厢并行电梯系统,多轿厢并行电梯需要实现同一个井道内可同时运行多台轿厢,但是现有的轨道结构满足不了多轿厢电梯系统的运行。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能够满足多轿厢同时具备独立、高效、安全运行的需求。[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0007] 一种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所述轨道结构设有轨体,所述轨体沿轿厢运行方向布设,所述轨体分段设置,且非全固定布设,所述轨体包括固定部、工作部和限位部,所述工作部连接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固定部沿电梯井道布设,所述工作部沿轿厢的运行方向布设,所述工作部为轿厢的驱动装置提供行走面和供电面。[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0009]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固定于井道的承力基体上。[001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工作部包括驱动受力区和供电安装区,所述供电安装区与电梯系统的强弱电供电系统对接,所述驱动装置作用于驱动受力区。[001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驱动受力区采用型材腹板或箱梁结构。[0012]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梯的供电装置安装于所述供电安装区。[0013]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工作部端部两侧设有翼板,所述翼板上设置限位区和安全制动受力区构成限位部,电梯的限位装置与限位区配合,轿厢的安全钳作用于所述安全制动受力区。[0014]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中间处与工作部连接,所述翼板从与工作部连接处向两侧依次布设限位区、安全制动受力区,所述翼板、限位区和安全制动受力区截面厚度不全相同,所述限位区的截面厚度大于翼板和安全制动受力区。[001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限位区设有上、下、左、右4个作用面。[0016]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轨体沿轿厢运行方向设有固定段和活动段,所述活动段端面和固定段端面分别设置有公母配合的槽榫结构。[0017]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轿厢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有至少一组,所述限位装置设有多组与限位部配合的限位轮。[0018]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上限位组件,所述上限位组件成对布设,所述工作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上限位组件,所述上限位组件包括上安装座以及安装在上安装座上的大限位轮、小限位轮和侧限位轮,所述大限位轮和小限位轮分别设于限位区的两侧,所述侧限位轮位于限位区的侧面。[0019]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下限位组件,所述下限位组件包括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下安装座上的大限位轮、小限位轮和侧限位轮,所述大限位轮和小限位轮分别设于限位区的两侧,所述侧限位轮位于限位区的侧面。[0020]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0021] (1)本发明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固定部能够满足轨道承载要求,工作部与强弱电供电系统对接,满足轿厢正常运行的电力及信息传导。工作部与驱动装置驱动轮作用,为驱动装置及轿厢行驶提供作用力。限位部可限制轿厢除轴向行驶方向之外的5个自由度,满足轿厢平衡限位作用。[0022] (2)本发明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驱动受力区可采用型材腹板或箱梁形式,以满足轨道最大负载力、力矩的结构设计所要求的安全系数为准,并且,驱动受力区表面可采用高摩擦系数工艺处理直接与轿厢驱动装置的驱动轮接触,或间接通过其它机械啮合方式与轿厢驱动装置的相关部件配合,从而保证轨道受力主体对轿厢由足够的轴向反作用力。[0023] (3)本发明的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轨体不同轴线形状的轨体固定段和活动段组成,并且通过不同固定段和活动段的组合配合,满足切轨功能所要求的轨道局部换向的调整,并通过榫槽配合提升固定段和活动段配合刚性。附图说明[0024] 图1是本发明应用实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5] 图2是本发明应用实施的结构示意图。[0026]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27] 图4是本发明轨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0028] 图5是本发明轨体与限位轮的配合示意图。[0029] 图6是本发明切轨示意图。[0030] 图7是本发明轨体闭合自限位结构示意图。[0031] 图8是本发明驱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32] 图9是本发明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3] 图10是图9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0034] 图11是图10中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0035] 图12是图11中K部局部放大图。[0036] 图中标号说明:[0037] 1、轿厢;2、限位装置;21、上限位组件;22、下限位组件;23、侧限位轮;24、上安装座;25、下安装座;26、大限位轮;27、小限位轮;3、悬架;4、施力单元;41、施力底座;42、弹性元件;43、螺杆;44、锁紧螺母;45、调整螺母;5、子驱动系统;51、动力单元;511、电机;512、制动器;513、电机底座;52、传动单元;521、减速机;522、驱动轴;523、传动箱体;524、驱动齿轮;525、被动齿轮;526、过渡齿轮;53、执行单元;531、驱动桥;532、驱动轮;533、定位轴承;534、承载轴承;535、轮毂;536、轿厢连接口;6、切换装置;61、切换轨道;7、运行轨道;8、轨体;81、固定部;82、工作部;821、驱动受力区;822、供电安装区;83、限位部;831、限位区;832、安全制动受力区;84、翼板;85、活动段;86、固定段。具体实施方式[0038]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0039] 图1至图12示出了本发明用于多轿厢智能电梯系统的轨道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电梯系统包括轿厢1、轨道结构、悬架3、驱动装置和切换装置6,轨道结构安装于井道内。轿厢1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在轨道结构进行上行或者下行。轿厢1设有多个,轨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运行轨道7,切换装置6设有切换轨道61,轿厢1通过切换轨道61切换于不同的运行轨道7,所述运行轨道7和切换轨道61形成轿厢1的运行通道,所述轿厢1切换于不同的运行轨道7时,切换轨道61与运行轨道7衔接,轿厢1非切换运行轨道7运行时,切换轨道61与运行轨道7不连接。[0040] 本实施例中,运行轨道7和切换轨道61都设有轨体8,轨体8包括固定部81、工作部82和限位部83,轨体8的截面呈“工”型。工作部82连接固定部81和限位部83,固定部81沿井道墙体布设,固定部81与墙体固定连接。工作部82沿轿厢1运行方向布设,主要用于给轿厢1的驱动装置提供行走面和供电面。[0041]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81可通过螺栓、轨道压扣、焊接等形式固定于井道的承力基体上,满足轨道结构的承载要求。[0042] 本实施例中,工作部82包括驱动受力区821和供电安装区822,驱动受力区821和供电安装区822可以在同一面也可以截面厚度不相同,即工作部82可以为阶梯状,也可驱动受力区821和供电安装区822共面,保证在非运行区做好电轨安装固定即可,防止电梯的驱动装置或者取电装置错位。供电安装区822与强弱电供电系统对接,满足轿厢1正常运行的电力及信息传导。驱动受力区821与驱动装置的驱动轮作用,为驱动装置及轿厢1行驶提供作用力。[0043] 本实施例中,驱动受力区821可采用型材腹板或箱梁形式,是以满足轨道的最大负载力、最大力矩的结构设计所要求的安全系数为准。其中,驱动受力区821表面可采用高摩擦系数工艺处理,能够直接与轿厢1驱动装置的驱动轮接触,从而保证轨体8这个受力主体对轿厢1有足够的平衡重力的反作用力。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间接通过其它机械啮合的方式与轿厢1驱动装置的相关部件配合,例如链条、齿条驱动等,在本发明人的电梯系列专利中有具体说明。[0044] 本实施例中,供电安装区822位于固定部81和驱动受力区821之间,供电安装区822直接或间接与供电装置安装,保证轿厢动力及控制的电力供应。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采用电轨、电靴的形式,电轨固定安装于轨体供电安装区822,电靴可随轿厢1移动而在电轨上滑动,从而实现轿厢1换轨前后无论在哪个工况下都能保证连续的电力供应。[0045] 本实施例中,在工作部82端部两侧设有翼板84,翼板84上设置限位区831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构成限位部83,限位装置与限位区831配合,可限制轿厢1除轴向行驶方向之外的5个自由度,满足轿厢1平衡限位的要求。安全制动受力区832可与轿厢1的安全钳作用,满足电梯失速紧急制动的安全要求。安全钳采用现有技术的安全钳。限位部83中间处与工作部82连接,翼板84从与工作部82连接处向两侧依次布设限位区831、安全制动受力区832,翼板84、限位区831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截面厚度不全相同,限位区831的截面厚度大于翼板84和安全制动受力区832。[0046] 本实施例中,限位区831设有上、下、左、右4个作用面,可分别与轿厢1限位装置的多组限位轮配合,满足轨体8截面方向上的水平、竖直2个自由度和轴旋转3个自由度的限制。[0047] 本实施例中,安全制动受力区832位于翼板84两侧,安全制动受力区832可与轿厢1上的安全钳作用,满足轿厢失速紧急制动的安全要求。一侧上下面与作用于安全钳的取速轮配合连接,另一侧的上下面与安全钳的制动钳配合。当轿厢1失速时,取速轮沿安全制动受力区832的作用面速度超出安全速度,从而迫使安全钳制动,将轿厢1停止于轨体8上。[0048] 本实施例中,轨体8沿轿厢1运行方向设有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通过活动段85的位置调整,从而可实现相邻固定段86之间的通断,活动段85与固定段86连接并且中心线重合时,构成轨体8的合轨,达到轿厢1切轨的功能需求。[0049] 本实施例中,活动段85和固定段86具备合轨自限位功能,活动段85端面和固定段86端面分别设置有公母配合的槽榫结构,保证合轨后轨道结构的整体刚性。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设有相配合的限位槽和限位榫。[0050]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槽榫结构分别置于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两端面处的翼板84上,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的槽榫合轨配合后具有一定的间隙,能保证活动段85和固定段86合轨时槽榫的榫头可在槽榫的槽内横向滑动。合轨后,当轨体8受到倾翻力矩时,槽榫结构能够使固定段86和活动段85的限位部83无过量的相对位移,不会影响轿厢1行走。[0051] 本实施例中,轿厢1设有限位装置2和悬架3,悬架3与轿厢1固定连接,限位装置2设有至少一组,安装于轿厢1上或者轿厢1的悬架3上。[0052] 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2设有2组,包括上限位组件21和下限位组件22,上限位组件21、下限位组件22与悬架3铰接。上限位组件21安装于悬架3的上段,上限位组件21成对布设,工作部8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上限位组件21,两组上限位组件21连接。上限位组件21可以设置多对,沿轨体8的长度方向布设。上限位组件21包括上安装座24、大限位轮26、小限位轮27和侧限位轮23,大限位轮26、小限位轮27和侧限位轮23安装于上安装座24上,大限位轮26和小限位轮27分别设有2个,侧限位轮23设有2个。大限位轮26和小限位轮27分别设于限位区831的两侧,2个大限位轮26位于轨体8同一侧,沿轿厢1的运行方向布设。2个小限位轮27位于轨体8的同一侧,沿轿厢1的运行方向布设。2个侧限位轮23位于限位区831的侧面且分别位于安全制动受力区832的两侧。大限位轮26位于轨体8的内侧面,小限位轮27位于轨体8的外侧面。[0053] 本实施例中,下限位组件22安装于悬架3的下端,位于轿厢1的中段位置,下限位组件22包括下安装座25、大限位轮26、小限位轮27和侧限位轮23,大限位轮26、小限位轮27和侧限位轮23安装于下安装座25上,大限位轮26和小限位轮27分别设有2个,侧限位轮23设有2个。大限位轮26和小限位轮27分别滚动于限位区831的两侧,2个侧限位轮23位于限位区831的侧面且分别位于安全制动受力区832的两侧。上限位组件21和下限位组件22的结构相同,但是大限位轮26和小限位轮27的布设方向不同。下限位组件22中,小限位轮27位于轨体8的内侧面,大限位轮26位于轨体8的外侧面。限位区831和限位装置2可实现对轿厢1除轨道轴线方向外的限位及承载作用。限位区831和限位装置2构成了电梯系统的限位结构。[0054] 如图8至图12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设有施力单元4和两套子驱动系统5,两套子驱动系统5对称布置在运行轨道7的两侧,无需差速器,可以实现两驱、四驱甚至多驱等驱动布置形式。子驱动系统5包含动力单元51、传动单元52和执行单元53,子驱动系统5与施力单元4连接。[0055] 本实施例中,动力单元51包含电机511、制动器512和电机底座513;电机511和制动器512同轴安装,电机511通过电机底座513安装在传动单元52上,制动器512通过其自带的法兰盘安装在传动单元52,电机511和制动器512可以集成,采用制动电机。动力单元51采用集成悬挂的驱动方式安装,可为动力单元51提供原动力和制动力,节约布置空间,结构简单紧凑。执行单元53设有滚动件,本实施例中采用驱动轮532,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履带,履带的运行方式与驱动轮原理相同。[0056] 本实施例中,传动单元52包含减速机521、传动组件和驱动轴522;传动单元52的输入端与电机连接,输出端通过驱动轴522与执行单元53连接。传动组件包含有传动箱盖、传动箱体523、驱动齿轮524、被动齿轮525、过渡齿轮526和过渡齿轮轴,驱动齿轮524、被动齿轮525、过渡齿轮526和过渡齿轮轴安装于传动箱体523内,并采用传动箱盖封闭形成一个闭式传动系统,有利于防尘、润滑,提高寿命。电机和减速机521安装于传动箱盖。驱动轴522设有两个,一个与驱动齿轮524连接,另一个与被动齿轮525连接,实现转矩传递。驱动齿轮524和被动齿轮525之间设置过渡齿轮526,保证了两个驱动轮532的转速和转向的同步。过渡齿轮526通过过渡齿轮轴安装在传动箱盖上。[0057] 本实施例中,减速机521可以是行星减速机、摆线减速机、蜗轮蜗杆、齿轮等减速机,减速机521安装固定在传动箱盖上。通过减速机521和一根驱动轴522直接驱动执行单元53的驱动轮532,组成两驱驱动装置。其它实施例中,根据不同驱动力的需求可通过增加传动组件和驱动轴522组成四驱驱动装置,以此类推,可以组建多驱驱动装置。传动组件可以是一输入一输出,或者一个输入多个等速输出的传动系统。驱动轴522的一端与减速机521连接,另一端与执行单元53的驱动轮532连接,将动力传递至驱动轮532,驱动其沿运行轨道7滚动,产生驱动轿厢1所需的提升力。其它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可以采用链、带传动等传动形式。[0058] 本实施例中,执行单元53设有驱动桥531和驱动轮532,传动单元52和传动箱体523安装在驱动桥531上,驱动轴522与驱动桥531之间设有定位轴承533和承载轴承534,驱动轴522在驱动桥531内转动,传递转矩,驱动轮532滚动于驱动受力区821上。定位轴承533主要用于驱动轴522的定位,承受较小的载荷,可以使用深沟球轴承等载荷较小尺寸较小的轴承。承载轴承534主要用于驱动轴522的承载,承受较大的载荷,可以使用角接触轴承、滚子轴承、轮毂轴承等承载能力较强的轴承。两驱时,驱动桥531与施力单元4可以直接固定连接。驱动桥531与驱动轮532通过一轮毂535安装,驱动轮532与轮毂535通过法兰螺栓连接,便于驱动轮532的拆卸更换和维修。其它实施例中,驱动轮532可以是实心轮胎、充气轮胎等。轮毂535与驱动轴522通过键、过盈连接、成形联接方式连接,将动力由驱动轴522传递至驱动轮532,使其沿运行轨道7滚动,产生驱动装置所需的提升力。所述执行单元53还设有轿厢连接口536,位于轿厢1的上方,用于连接提升轿厢1。[0059] 本实施例中,驱动轮532与运行轨道7接触部位由橡胶制成,可以成为橡胶轮胎,驱动轮532与运行轨道7间的摩擦系数应大于0.8。橡胶轮胎由聚氨酯微孔弹性体制成。合成微孔弹性体的原材料包括多元醇、二异氰酸酯、扩链剂、催化剂、发泡剂、均泡剂及其他添加剂。其他添加剂包括了阻燃剂、抗氧化剂和着色剂等。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实心轮胎有非增强型和增强型两种,前者为轻载型,后者为重载型。本实施例中实心轮胎采用重载型,由弹性体、增强材料和钢丝圈构成。轮胎外表面与运行轨道7的累计贴合厚度至少为145mm。轮胎表面设有防滑花纹。[0060] 本实施例中,在轮胎内侧面设置有轮缘,轮缘与运行轨道7贴合,对轮胎在运行轨道7上的运动起导向作用,同时限制轿厢1的横向位移。[0061] 本实施例中,施力单元4包含施力底座41和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弹性元件42、螺杆43、锁紧螺母44和调整螺母45,施力单元4通过对执行单元53施加拉压力使驱动轮532与运行轨道7产生正压力,从而得到有效的摩擦力,结合传动单元52的驱动,产生提升轿厢1所需的提升力。施力底座41连接于驱动桥531,驱动桥531通过其上安装的承载轴承534将拉压力传递给轮毂535,进而使驱动轮532压紧运行轨道7。[0062] 可通过一个施力单元4对分布运行轨道7两侧的驱动轮532进行对称施力,以保证两侧驱动轮532接受力的时间和大小是相同和均匀的,有利于保证提升力的平稳,并能够降低施力单元4施力的输出要求。[0063] 本实施例中,施力底座41上安装有弹性元件42、螺杆43、锁紧螺母44和调整螺母45。施力底座41是框架结构,施力底座41分为两个框架座,每个框架座分别与一个驱动桥531固定连接,框架座包括2个相对错层设置的L形板,其中一个L形板与驱动桥531固定连接,另一个L形板与螺杆43连接,可相对活动;两个L形板可缩小间距或者增加间距。两个可以活动的L形板之间通过两个螺杆43连接,其中一个螺杆43的一端套设弹性元件42,另一端设置锁紧螺母44;弹性元件42和锁紧螺母44都设置于固定的L形板和活动的L形板之间。另一个螺杆43一端固定,另一端设有锁紧螺母44,螺杆43上还设有调整螺母45,调整螺母45位于两个L形板之间。通过拧紧锁紧螺母44调整弹性元件42的变形量以产生所需的拉压力,同时改变调整螺母45的位置可以实现在拉压力作用下对适应弹性元件42和驱动轮532的变形量进行移动补偿,减小施力底座41的受力和变形,保证驱动轮532是正面压紧运行轨道7而不是斜着压着运行轨道7。实现对称施力的结构可以是螺母锁紧弹性元件的方式,或者是连杆联动机构。弹性元件42为弹簧。[0064] 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驱动轮532优选地工设置4个,每侧分别设有两个2个,对称布置,即子驱动系统5设有2个,施力单元4设置1个。子驱动系统5中一个电机511通过传送齿轮组带动2个驱动轮532同步转动,两边的驱动轮532通过施力单元4压紧于运行轨道7的两侧,防止驱动轮532打滑。[0065]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轿厢连接口536与悬架3铰接。四驱或多驱时,驱动轴522与驱动桥531之间设有摆轴轴承,驱动轴522与驱动桥531可以相对转动,便于驱动装置顺畅的通过圆弧轨道。[0066] 上述实施案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专利地区:湖南

专利申请日期:2020-09-24

专利公开日期:2024-06-18

专利公告号:CN114249190B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
该专利所有权非本平台所有,我方无法提供专利权所有者联系方式,请勿联系我方。
电话咨询
到底部
搜本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