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210175853.3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仙居县威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权利人地址: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南峰街道商业街408号
专利发明(设计)人:应仕毅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机器人领域,公开了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所述一种机器人用缓冲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滑槽,电磁铁,金属块,弹簧,连接杆和气囊,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内侧,所述电磁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端部,所述金属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所述金属块和所述第一滑槽的另一端部之间固定设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侧面两端固定设有所述连接杆,所述气囊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连接杆随金属块移动,膨胀气囊,在平衡装置重心的同时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作用。
主权利要求:
1.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用缓冲装置,所述机器人用缓冲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滑槽,电磁铁,金属块,弹簧,连接杆和气囊,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内侧,所述电磁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端部,所述金属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所述金属块和所述第一滑槽的另一端部之间固定设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侧面两端固定设有所述连接杆,所述气囊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
还包括第一密封仓,移动板,第一通孔,第二密封仓,联通仓和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固定设有所述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仓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一密封仓的中间设有所述第二密封仓,所述第一密封仓和所述第二密封仓之间贯通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密封仓与所述联通仓联通,所述联通仓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外侧,所述联通仓的外侧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阵列地均匀设置于所述联通仓的外侧,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固定包裹有所述气囊。
还包括机器人本体和与机器人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带动底座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转动安装有侧板,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称交错设置的稳定组件,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驱动组件,所述机器人用缓冲装置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当机器人本体和底座发生倾斜,驱动组件带动其中一个稳定组件自转动,使翘起的一侧增加重力;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壳体、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以及与底座呈滑动连接的两个金属块,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向中间凹陷的斜槽,斜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金属球,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接头,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和两侧的两个接头分别通过导线电连接,且电磁铁和连接的两个接头的方向相反,所述金属块远离对应电磁铁的表面与底座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导柱;
两个所述电池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电磁铁呈对称交错设置,且分别与两个金属块位置对应;
所述稳定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贯穿并转动安装有圆柱,所述圆柱的表面开设有与驱动组件活动卡合的螺旋槽,所述圆柱靠近对应电磁铁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长杆,所述长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与底座呈滑动配合的配重块;
所述圆柱远离长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对应侧板内部的调节组件,侧板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支撑组件;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圆柱固定连接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活动端通过万向轴活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远离伸缩杆的端部延伸至对应侧板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与支撑组件传动连接的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与侧板呈滑动配合的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齿条。 说明书 : 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背景技术[0002]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儿童教育学习上。[0003]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2757314A,公开了名为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深层矿洞勘测二轮机器人,包括二轮小车单元和防侧翻支撑单元,防侧翻支撑单元固定安装在二轮小车单元的两侧,且在二轮小车单元的上端还设置有配重调节单元;具有对翘起一侧增加重量,进而将翘起一侧压回等优点。[0004] 但是该装置的配重块移动范围十分有限,在支撑车身发生倾斜后,配重块无法达到支撑车身的两侧边缘处,即对支撑车身增加重量的施力点没有达到车身的两侧边缘;如果不是在车身边缘处施力而是在靠近支撑车身中间处施力时,就会导致整体的稳定效果较差,实用性有待提高。[0005]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内容[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及机器人用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当支撑车身发生倾斜后,配重块无法达到支撑车身的两侧边缘处,即对支撑车身增加重量的施力点没有达到车身的两侧边缘等问题。[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机构使得机器人本体在发生倾斜时,配重块可以快速移动到车身的两侧边缘处,使得增加重量的施力点达到车身的两侧边缘,保证对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效果。[0008] 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用缓冲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滑槽,电磁铁,金属块,弹簧,连接杆和气囊,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内侧,所述电磁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端部,所述金属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所述金属块和所述第一滑槽的另一端部之间固定设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侧面两端固定设有所述连接杆,所述气囊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连接杆随金属块移动,膨胀气囊,在平衡装置重心的同时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作用。[0009]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仓,移动板,第一通孔,第二密封仓,联通仓和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固定设有所述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仓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一密封仓的中间设有所述第二密封仓,所述第一密封仓和所述第二密封仓之间贯通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密封仓与所述联通仓联通,所述联通仓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外侧,所述联通仓的外侧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阵列地均匀设置于所述联通仓的外侧,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固定包裹有所述气囊,连接杆随金属块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板移动挤压第一密封仓内气体进入第二密封仓内,通过联通仓,使多个气囊膨胀,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效果。[0010] 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和与机器人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带动底座移动的移动机构,包括所述的机器人用缓冲装置,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转动安装有侧板,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称交错设置的稳定组件,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驱动组件,所述机器人用缓冲装置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0011] 当机器人本体和底座发生倾斜,驱动组件带动其中一个稳定组件自转动,使翘起的一侧增加重力。[0012]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壳体、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以及与底座呈滑动连接的两个金属块,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向中间凹陷的斜槽,斜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金属球,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接头,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和两侧的两个接头分别通过导线电连接,且电磁铁和连接的两个接头的方向相反,所述金属块远离对应电磁铁的表面与底座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导柱。[0013] 优选地,两个所述电池呈对称交错设置,两个所述电磁铁呈对称交错设置,且分别与两个金属块位置对应。[0014] 优选地,所述稳定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贯穿并转动安装有圆柱,所述圆柱的表面开设有与驱动组件活动卡合的螺旋槽,所述圆柱靠近对应电磁铁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长杆,所述长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与底座呈滑动配合的配重块。[0015] 优选地,所述圆柱远离长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对应侧板内部的调节组件,侧板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支撑组件。[0016] 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圆柱固定连接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活动端通过万向轴活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远离伸缩杆的端部延伸至对应侧板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与支撑组件传动连接的齿轮。[0017]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与侧板呈滑动配合的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齿条。附图说明[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19]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20]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仰视图;[0021] 图3为本发明的底座内部结构仰视立体图;[0022] 图4为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0023] 图5为本发明的壳体和接头结构示意图;[0024] 图6为图3中B处结构放大图;[0025] 图7为本发明的稳定组件结构示意图;[0026] 图8为本发明的底座内部结构仰视图;[0027] 图9为本发明的电磁铁、电池和接头电路图;[0028] 图10为本发明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0029] 图11为本发明机器人用缓冲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0030] 图12为图11中C处结构放大图。[0031] 图中:1、机器人本体;2、底座;3、移动机构;4、侧板;5、驱动组件;6、稳定组件;7、调节组件;8、支撑组件;9、第一滑槽;10、第二滑槽;501、壳体;502、电池;503、电磁铁;504、金属球;505、接头;506、金属块;507、弹簧;508、导柱;601、安装板;602、圆柱;603、螺旋槽;604、长杆;605、配重块;701、伸缩杆;702、支杆;703、齿轮;801、支撑架;802、齿条;11、机器人用缓冲装置;111、连接杆;112、第一密封仓;113、移动板;114、第一通孔;115、第二密封仓;116、联通仓;117、第二通孔;118、气囊。具体实施方式[0032] 实施例一:[0033]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与机器人本体1固定连接的底座2,机器人本体1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底座2用于支撑机器人本体1,底座2的底部设置有带动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移动的移动机构3,通过移动机构3可以实现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快速移动,移动机构3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底座2的两侧均转动安装有侧板4,当底座2发生倾斜时,侧板4会自动向外转出,侧板4在底座2呈水平状态时与底座2呈垂直状态;底座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称交错设置的稳定组件6,底座2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稳定组件6活动卡合的驱动组件5;当机器人本体1和底座2发生倾斜,驱动组件5带动其中一个稳定组件6转动,使翘起的一侧增加重力防止侧翻。[003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使用时移动机构3通过底座2带动机器人本体1移动,当遇到倾斜面底座2向右侧发生倾斜,此时驱动组件5接通并带动前方的稳定组件6转动,配合驱动组件5对底座2的左侧增加重力,此时右侧的侧板4也向右侧发生倾斜,与地面接触对底座2进行支撑;当遇到倾斜面底座2向左侧发生倾斜,驱动组件5接通并带动后方的稳定组件6转动,配合驱动组件5对底座2的右侧增加重力,此时左侧的侧板4也向左侧发生倾斜,与地面接触对底座2进行支撑;稳定组件6的转动将增加重力的施力点达到底座2的两侧边缘,进而可以有效防止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侧翻,保证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正常使用。[0035] 当移动机构3回到水平面时,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也恢复到水平状态,此时驱动组件5不接通,前后两个稳定组件6也不会发生转动,同时两个侧板4也恢复到竖直状态,即驱动组件5的接通是根据底座2是否发生倾斜来实现的,底座2倾斜驱动组件5接通实现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稳定,底座2水平驱动组件5不接通,此时不会影响底座2的水平移动。[0036] 实施例二:[0037] 请参阅图1至图9,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驱动组件5包括与底座2固定连接的壳体501、两个电池502、两个电磁铁503以及与底座2呈滑动连接的两个金属块506,两个电池也对称设置,以均分重量;两个电磁铁503呈对称交错设置,且分别与两个金属块506对应设置;壳体501的内部开设有向中间凹陷的斜槽,斜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金属球504,金属球504可以沿着斜槽向两个侧板4的方向任意滑动,但是因为斜槽向中间凹陷,所以最终还会滚动到中间原位;设置金属球504而不用金属块506,因为金属球504配合斜槽可以快速滚动,响应更快;壳体50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接头505,两个接头505此时不导通,当金属块506沿着斜槽与其中一侧的两个接头505接触时,使得与金属球504接触的两个接头505导通;其中一个电池502、左侧电磁铁503和右侧的两个接头505通过导线电连接,另一个电池502、右侧电磁铁503和左侧的两个接头505也通过导线电连接,即电磁铁503和连接的接头505需要呈对称左右对称设置,使得当底座2向一侧倾斜时,倾斜一侧的接头505得以接通,另一侧的电磁铁503得以导电;底座2的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9,金属块506通过第一滑槽9与底座2滑动连接,金属块506远离对应电磁铁503的表面与底座2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507,即弹簧507分别安装在两个金属块506的相反一侧,可用于实现金属块506的复位,金属块506在底座2呈水平状态时处于底座2的中间,即两个侧板4的中间;金属块506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稳定组件6活动卡合的导柱508,导柱508与金属块506的移动同步。[0038] 稳定组件6包括与底座2固定连接的安装板601,安装板601的表面贯穿并转动安装有圆柱602,圆柱602的表面开设有与其中一个导柱508活动卡合的螺旋槽603,即设置两个圆柱602与两个稳定组件6对应,前方圆柱602上的螺旋槽603与前方的导柱508配合,后方圆柱602上的螺旋槽603与后方的导柱508配合,当导柱508水平移动时,在安装板601的支撑下通过螺旋槽603可以带动圆柱602发生转动;圆柱602靠近对应电磁铁50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长杆604,即前方圆柱602的左侧安装长杆604,后方圆柱602的右侧安装长杆604;长杆60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与底座2呈滑动配合的配重块605,底座2的内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滑槽10,配重块605通过第二滑槽10与底座2滑动连接。[0039]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当底座2向右侧发生倾斜时,金属球504沿着斜槽向右侧滚动并与右侧两个接通接触,使得右侧的两个接头505导通,进而使得其中一个电池502对左侧的电磁铁503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503将前方的金属块506吸住并拉动弹簧507,前方的金属块506向左侧移动后对左侧增加重力;前方的金属块506在移动时还会带动前方的导柱508同步移动,前方导柱508在移动时通过螺旋槽603带动圆柱602发生转动,圆柱602带动长杆604发生转动,在第二滑槽10的限位下,前方配重块605沿着长杆604也向左侧移动,前方配重块605向左侧移动后也对左侧增加重力,且在螺纹配合的长杆604的作用下可以移动到左侧的极限位置(即移动到左侧侧板4的初始位置),前方金属块506与前方配重块605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翘起一侧(即左侧)的快速增重,且施力点可以达到底座2的左侧边缘,使得对底座2的稳定效果更好,相比于在底座2靠向左侧增加重力,而不在底座2左侧边缘增加重力时的效果更佳。当底座2向右侧倾斜时,右侧的侧板4也向右侧发生偏转,与地面接触,也起到了对底座2的支撑的作用,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稳定效果。[0040] 当底座2从向右倾斜恢复到水平状态时,滚动到右侧的金属球504沿着斜槽移动到中间位置,并与右侧的两个接头505分离使得这两个接头505断开,进而使得电池502不对左侧电磁铁503导电,电磁铁503解除对前方金属块506的吸附,在弹簧507的作用下金属块506带动前方导柱508回移到底座2的中间位置,前方导柱508在回移时通过螺旋槽603带动前方圆柱602反向转动,圆柱602带动长杆604反向转动使得配重块605也完成复位,进而可以快速解除对左侧的增重;同时右侧的侧板4也会与地面分离,并随着底座2同样恢复到水平状态。当底座2向左倾斜时原理相同,只是后方的金属块506和配重块605向右侧移动实现增重,左侧的侧板4向左偏转实现支撑。[0041] 通过金属球504、金属块506、螺旋槽603和配重块等结构的配合,可以带动金属块506和配重块605水平移动,对翘起的一侧快速增重,且配重块605可以移动到翘起一侧的边缘处,即使得施力点可以达到底座2的两侧边缘处,再配合金属块506的移动增重,使得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稳定效果更好,适用性更强。[0042] 实施例三:[0043] 请参阅图1至图10,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圆柱602远离长杆604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对应侧板4内部的调节组件7,侧板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调节组件7传动连接的支撑组件8,支撑组件8可以沿着滑板上下滑动。[0044] 调节组件7包括与圆柱602固定连接的伸缩杆701,伸缩杆701的活动端通过万向轴活动连接有支杆702,支杆702可以通过万向轴与伸缩杆701同步转动,同时还可以通过万向轴与伸缩杆701之间发生偏转,万向轴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支杆702远离伸缩杆701的端部延伸至对应侧板4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与支撑组件8传动连接的齿轮703,前方的支杆702延伸至右侧侧板4的内部,后方的支杆702延伸至左侧侧板4的内部。[0045] 支撑组件8包括与侧板4呈滑动配合的支撑架801,支撑架8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齿轮703传动连接的齿条802,为了防止支撑架801与地面接触后摩擦力过大,影响移动机构3带动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移动,可以在支撑架801的底部活动安装若干个滚珠(图中未示出),使得支撑架801滑出后仍可以快速移动,保证移动顺畅性;为了避免支撑架801与地面的直接接触,还可以在支撑架801的底部加装软垫层。[0046]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当底座2倾斜时侧板4发生偏转,导柱508通过螺旋槽603带动圆柱602转动,圆柱602带动伸缩杆701转动,伸缩杆701通过万向轴带动齿轮703转动,同时因为设置有伸缩杆701和万向轴,所以齿轮703可以随着侧板4的偏转而同步移动,齿轮703通过齿条802带动支撑架801从侧板4内滑出,使得支撑架801可以快速的与地面接触,对底座2进行有效支撑,同时配合底部滚珠不会影响移动机构3在倾斜时正常移动;相比于实施例二,可以防止底座2倾斜角度过小时侧板4无法与地面接触的弊端,保证侧板4中的支撑架801滑出对底座2实现良好支撑。[0047] 当底座2恢复水平状态时,侧板4恢复到竖直状态,导柱508通过螺旋槽603带动圆柱602反向转动,圆柱602通过伸缩杆701和万向轴的结构的配合带动齿轮703转动,齿轮703通过齿条802带动支撑架801收进侧板4内,不会影响底座2水平时移动机构3的正常移动。[0048] 通过伸缩杆701、万向轴、齿轮703和支撑架801等结构的配合,可以带动支撑架801从倾斜的侧板4内滑动与地面接触,实现对底座2的有效支撑,进一步提高了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稳定效果,同时配合滚珠还不会影响倾斜状态下机器人本体1的移动,实用性更高。[0049]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实际使用时,侧板4通过转轴与底座2转动连接,可以在转轴上固定卷设拉绳,同时将拉绳的活动端与金属块506固定连接(转轴和拉绳在图中未示出),即右侧侧板4的转轴通过拉绳与前方金属块506固定连接,左侧侧板4的转轴通过拉绳与后方金属块506固定连接。[0050] 当金属块506水平移动时,可以通过拉绳和转轴快速带动侧板4向倾斜方向同步偏转,即前方金属块506向左移动时,通过拉绳和转轴带动右侧侧板4向右偏转,后方金属块506向右移动时,通过拉绳和转轴带动左侧侧板4向左偏转,进而可以保证侧板4的顺利偏转;相比于实施例三,可以避免底座2发生倾斜时,侧板4没有及时偏转的情况发生,通过金属块506、拉绳和转轴等结构的配合,可以保证底座2倾斜时,侧板4一定可以完成偏转,而不会出现侧板4转动角度过小或者侧板4卡死的情况,再配合支撑架801的快速滑出,与地面形成支撑,进而保证了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良好稳定效果。[0051] 同时还可以在转轴上加装扭簧(图中未示出),以实现侧板4的快速复位。[0052] 实施例四:[0053] 一种机器人用缓冲装置,包括底座2,第一滑槽9,电磁铁503,金属块506,弹簧507,连接杆111和气囊118,所述第一滑槽9开设在所述底座2的内侧,所述电磁铁50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9的端部,所述金属块506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9内部,所述金属块506和所述第一滑槽9的另一端部之间固定设有弹簧507,所述金属块506的侧面两端固定设有所述连接杆111,所述气囊118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2的两侧,连接杆随金属块移动,膨胀气囊,在平衡装置重心的同时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作用。[0054]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密封仓112,移动板113,第一通孔114,第二密封仓115,联通仓116和第二通孔117,所述连接杆111的端部固定设有所述移动板113,所述移动板113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仓112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一密封仓112的中间设有所述第二密封仓115,所述第一密封仓112和所述第二密封仓115之间贯通有所述第一通孔114,所述第二密封仓115与所述联通仓116联通,所述联通仓116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的外侧,所述联通仓116的外侧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117,所述第二通孔117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17阵列地均匀设置于所述联通仓116的外侧,所述第二通孔117的外侧固定包裹有所述气囊118,连接杆随金属块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板移动挤压第一密封仓内气体进入第二密封仓内,通过联通仓,使多个气囊膨胀,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效果。[0055] 一种儿童智能学习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和与机器人本体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带动底座移动的移动机构,包括所述的机器人用缓冲装置11,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转动安装有侧板,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呈对称交错设置的稳定组件,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驱动组件,所述机器人用缓冲装置11与所述驱动组件5连接;[0056] 当机器人本体和底座发生倾斜,驱动组件带动其中一个稳定组件自转动,使翘起的一侧增加重力。[0057] 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壳体、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以及与底座呈滑动连接的两个金属块,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向中间凹陷的斜槽,斜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金属球,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接头,两个电池、两个电磁铁和两侧的两个接头分别通过导线电连接,且电磁铁和连接的两个接头的方向相反,所述金属块远离对应电磁铁的表面与底座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金属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稳定组件活动卡合的导柱。[0058] 具体地,两个所述电池呈对称交错设置,两个所述电磁铁呈对称交错设置,且分别与两个金属块位置对应。[0059] 具体地,所述稳定组件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贯穿并转动安装有圆柱,所述圆柱的表面开设有与驱动组件活动卡合的螺旋槽,所述圆柱靠近对应电磁铁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长杆,所述长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与底座呈滑动配合的配重块。[0060] 具体地,所述圆柱远离长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对应侧板内部的调节组件,侧板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支撑组件。[0061] 具体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圆柱固定连接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活动端通过万向轴活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远离伸缩杆的端部延伸至对应侧板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与支撑组件传动连接的齿轮。[0062] 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与侧板呈滑动配合的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传动连接的齿条。[0063]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当底座2向右侧发生倾斜时,金属球504沿着斜槽向右侧滚动使得右侧的两个接头505导通,进而使得电磁铁503通电将前方的金属块506吸住并拉动弹簧507,前方的金属块506向左侧移动后对左侧增加重力;前方的金属块506在移动时通过前方导柱508、安装板601和螺旋槽603等结构的配合带动圆柱602发生转动,圆柱602通过长杆604和第二滑槽10等结构的配合带动前方配重块605沿着长杆604向左侧移动,前方配重块605向左侧移动后也对左侧增加重力,且在螺纹配合的长杆604的作用下可以移动到左侧的极限位置,前方金属块506与前方配重块605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翘起一侧的快速增重,且施力点可以达到底座2的左侧边缘,使得对底座2的稳定效果更好。当底座2向右侧倾斜时,右侧的侧板4也向右侧发生偏转,同时圆柱602还会带动伸缩杆701转动,在伸缩杆701、万向轴、齿轮703和齿条802等结构的配合下,带动支撑架801从右侧侧板4内滑出,使得支撑架801可以快速的与地面接触,对底座2进行有效支撑,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底座2和机器人本体1的稳定效果,适用性更强。[0064] 当底座2从向右倾斜恢复到水平状态时,滚动到右侧的金属球504沿斜槽复位,并与右侧的两个接头505分离使得左侧电磁铁503断电,电磁铁503解除对前方金属块506的吸附,使得前方金属块506在弹簧507的作用下复位,前方金属块506复位时通过前方导柱508和螺旋槽603带动前方圆柱602反向转动,进而使得前方配重块605完成复位,进而可以快速解除对左侧的增重;同时圆柱602的反向转动还会带动齿轮703反向转动,配合齿条802带动支撑架801收进侧板4内,且右侧的侧板4也会恢复到水平状态。当底座2向左倾斜时原理相同,只是金属球504使得左侧两个接头505接通,带动后方的金属块506和配重块605向右侧移动实现增重,带动支撑架801从左侧侧板4内滑出实现支撑,连接杆随金属块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板移动挤压第一密封仓内气体进入第二密封仓内,通过联通仓,使多个气囊膨胀,起到给底座提供缓震的效果。
专利地区:浙江
专利申请日期:2022-02-24
专利公开日期:2024-07-26
专利公告号:CN1144070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