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左右滑动选省市

双重安全锁装置发明专利

更新时间:2024-09-24
双重安全锁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类型:发明专利;
地区:广东-深圳;
源自:深圳高价值专利检索信息库;

专利名称:双重安全锁装置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110078301.6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权利人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力昌社区力西路8号第1栋

专利发明(设计)人:李邱宗

专利摘要:一种双重安全锁装置,其包括设于安全扣上的解锁按键和设于安全扣内受解锁按键联动的锁扣组件,在解锁按键上设有第二道锁按键,第二道锁按键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在第一位置状态下,第二道锁按键阻止解锁按键的移动,使得锁扣组件保持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状态下,解锁按键可移动而联动锁扣组件进行解锁。本发明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在现有的解锁按键上增加了第二道锁按键,解锁时,需先操作第二道锁按键解除对解锁按键的限制后,才能进一步操作解锁,且操作第二道锁按键的方向,和解锁时的解锁方向不同,因而可避免意外触碰时的误操作,避免意外解锁。本发明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新,宜大力推广。

主权利要求:
1.一种双重安全锁装置,其包括设于安全扣上的解锁按键(10)和设于安全扣内受所述解锁按键(10)联动的锁扣组件(4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锁按键(10)上设有第二道锁按键(20),在所述安全扣内部设有不随所述解锁按键(10)和第二道锁按键(20)联动的固定部(30),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包括第一阻挡部(21)、操作部(23)和承接部(27);所述承接部(27)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相间隔,其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固定部(30)插入的行程槽(26);
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所述锁扣组件(40)设有随所述解锁按键(10)和/或第二道锁按键(20)联动的联动部(41)、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及锁孔围合部(44),所述第二弹性部(42)分别设于所述联动部(41)的两侧并与所述联动部(41)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43)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方向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弹力方向不同;所述锁孔围合部(44)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端部上,所述锁孔围合部(44)之间围合出大小可调的锁孔(45);
在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一阻挡部(21)正对所述固定部(30)而阻止所述解锁按键(10)朝所述固定部(30)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使得所述锁扣组件(40)保持锁止状态;
当操作所述操作部(23)使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沿第一方向X移动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所述固定部(30)错开,所述行程槽(26)正对所述固定部(30),所述解锁按键(10)可移动而联动所述锁扣组件(40)进行解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由第一位置状态运动至第二位置状态的操作方向,与操作所述解锁按键(10)联动所述锁扣组件(40)进行解锁的方向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扣组件(40)设有随所述解锁按键(10)和/或第二道锁按键(20)联动的联动部(41);
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还包括第二阻挡部(22);
在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二阻挡部(22)正对所述解锁按键(10),
在第二位置状态下,当朝所述固定部(30)方向按压所述解锁按键(10)或第二道锁按键(20)时,所述解锁按键(10)和/或第二道锁按键(20)推动所述联动部(41)而进行解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于所述解锁按键(10)移动解锁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按键(10)设有容置腔(11)和按键孔(12),所述按键孔(12)与所述容置腔(11)贯通,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的第一阻挡部(21)和第二阻挡部(22)设于所述容置腔(11)内,且所述第二阻挡部(22)与所述容置腔(11)内壁贴合,所述操作部(23)设于所述按键孔(12)内,并可在按键孔(12)内沿所述第一方向X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还包括第一弹性部(25),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置腔(11)的内壁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弹力方向,与所述解锁按键(10)移动解锁的方向垂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23)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2)连接,所述操作部(23)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2)相对的两侧,所述操作部(23)由所述容置腔(11)的内部通过所述按键孔(12)而伸出至容置腔(11)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23)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2)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24)。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40)还包括:
第二弹性部(42),分别设于所述联动部(41)的两侧并与所述联动部(41)连接第三弹性部(43),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方向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弹力方向不同;
锁孔围合部(44),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端部上,所述锁孔围合部(44)之间围合出大小可调的锁孔(45)。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所述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之间形成有行程约束槽(414),所述固定部(30)设于所述行程约束槽(414)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弹性部(42)上设有第一挤压面(47),在所述锁孔围合部(44)上设有第二挤压面(48);当所述第二弹性部(42)受压变形时,所述第一挤压面(47)可挤压所述第二挤压面(48)而推动所述锁孔围合部(44),使得所述锁孔(45)扩大。 说明书 : 双重安全锁装置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安全扣,特别涉及一种双重安全锁装置。【背景技术】[0002] 儿童用品如儿童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背带上的一些部件通常需要通过安全扣来实现连接或维持在某一状态,例如,婴幼儿背带需要连接也需要松开,其便可通过安全扣来实现这种可变状态的连接。安全扣通常包括母扣和公扣,母扣设有锁孔,公扣设有锁舌,锁舌插入锁孔内时可使公扣与母扣连接在一起;当需要解锁时,按压或推动母扣上的解锁按键,便可释放公扣,使得锁舌从母扣的锁孔内退出。[0003] 现有的这种安全扣,通常都是直接操作解锁按键进行解锁,例如直接推动解锁按键或按压解锁按键进行解锁。而实际使用时,有时会不小心触碰到解锁按键而导致意外解锁,从而导致安全隐患。此外,这类安全扣用于儿童用品上,儿童出于好奇也经常会拨动这些安全扣,有时也会意外的推开解锁按键而使得母扣和公扣分离。因此,现有的这种安全扣,由于解锁方式很直接,易于解锁,很容易导致意外解锁而存在安全隐患。【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避免误操作、可提高安全性的双重安全锁装置。[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重安全锁装置,其包括设于安全扣上的解锁按键和设于安全扣内受所述解锁按键联动的锁扣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锁按键上设有第二道锁按键,所述第二道锁按键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在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第二道锁按键阻止所述解锁按键的移动,使得所述锁扣组件保持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解锁按键可移动而联动所述锁扣组件进行解锁。[000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锁按键由第一位置状态运动至第二位置状态的操作方向,与操作所述解锁按键联动所述锁扣组件进行解锁的方向不同。[0007] 进一步地,在所述安全扣内部设有不随所述解锁按键和第二道锁按键联动的固定部,所述锁扣组件设有随所述解锁按键和/或第二道锁按键联动的联动部;所述第二道锁按键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和操作部;在第一位置状下,所述第二阻挡部正对所述解锁按键,所述第一阻挡部正对所述固定部而阻止所述解锁按键朝所述固定部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当操作所述操作部使所述第二道锁按键沿第一方向X移动时,所述第一阻挡部与所述固定部错开而解除所述解锁按键的移动限制,当朝所述固定部方向按压所述解锁按键或第二道锁按键时,所述解锁按键和/或第二道锁按键推动所述联动部而进行解锁。[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于所述解锁按键移动解锁的方向。[0009]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按键设有容置腔和按键孔,所述按键孔与所述容置腔贯通,所述第二道锁按键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阻挡部与所述容置腔内壁贴合,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按键孔内,并可在按键孔内沿所述第一方向X活动。[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锁按键还包括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抵接。[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弹力方向,与所述解锁按键移动解锁的方向垂直。[0012]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二阻挡部连接,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对的两侧,所述操作部由所述容置腔的内部通过所述按键孔而伸出至容置腔外。[0013]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二阻挡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00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锁装置还包括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间隔,其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固定部插入的行程槽。[0015] 进一步地,所述锁扣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和锁孔围合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分别设于所述联动部的两侧并与所述联动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的弹力方向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弹力方向不同;所述锁孔围合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弹性部的端部上,所述锁孔围合部之间围合出大小可调的锁孔。[0016]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联动部和第二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和第二联动部之间形成有行程约束槽,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行程约束槽内。[0017]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上设有第一挤压面,在所述锁孔围合部上设有第二挤压面;当所述第二弹性部受压变形时,所述第一挤压面可挤压所述第二挤压面而推动所述锁孔围合部,使得所述锁孔扩大。[0018]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在现有的解锁按键上增加了第二道锁按键,解锁时,需先操作第二道锁按键解除对解锁按键的限制后,才能进一步操作解锁,且操作第二道锁按键的方向,和解锁时的解锁方向不同,因而可避免意外触碰时的误操作,避免意外解锁。本发明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新,宜大力推广。【附图说明】[0019] 图1是整体结构示意图。[0020] 图2是结构分解示意图。[0021] 图3是第一位置状态示意图。[0022] 图4是第二位置状态示意图。[0023] 图5是解锁按键、第二道锁按键和锁扣组件的示意图。[0024] 图6是第二道锁按键的结构示意图。[0025] 图7是解锁按键的结构示意图。[0026] 图8是锁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0027] 附图标识:解锁按键10、容置腔11、按键孔12、敞口端13、按压端14、嵌设槽15、凸耳部16、第二限位槽17、第二道锁按键20、第一阻挡部21、第二阻挡部22、操作部23、第一限位槽24、第一弹性部25、行程槽26、承接部27、固定部30、锁扣组件40、联动部41、第一联动部411、第二联动部412、连接部413、行程约束槽414、第一台阶415、第二台阶416、第三台阶417、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锁孔围合部44、锁孔45、锁扣单元46、第一挤压面47、第二挤压面48、外壳50、抵接部51。【具体实施方式】[0028]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0029] 本发明的主要要点在于,如图1所示,安全扣上设有解锁按键10,在解锁按键10上设置有第二道锁按键20,要解锁时,需要先操作第二道锁按键20后才能进一步操作进行解锁,且第二道锁按键20的解锁方向与解锁按键10进行解锁的方向不同,这样可避免误操作解锁,提高安全扣的安全性。[0030]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可以移动,其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在第一位置状态时(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阻止所述解锁按键10的移动,从而使得安全扣内用于实现锁止的锁扣组件40保持在锁止状态,无法直接通过操作解锁按键10进行解锁。在第二位置状态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解除对解锁按键10的移动,解锁按键10可以移动,此时可通过操作解锁按键10或第二道锁按键20来进行解锁。因此,操作时,需要先操作第二道锁按键20解除对解锁按键10的限制后才能进一步操作进行解锁。[0031]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所述安全扣内设有固定部30,该固定部30不随所述解锁按键10、第二道锁按键20联动,其属于固定部位。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设有第一阻挡部21。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正对所述固定部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部21可直接与所述固定部30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部21可与所述固定部30间隔一定距离,其间隔的距离,应小于所述解锁按键10操作解锁时所需移动的行程。换言之,即使直接按压解锁按键10带动第二道锁按键20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或者直接按压第二道锁按键20,第二道锁按键20的移动行程有限也无法实现解锁。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所述固定部30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固定部30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相对设置,可阻止所述第一阻挡部21朝固定部30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道锁按键20可阻止解锁按键10朝固定部30方向的移动,进而使得锁扣组件40保持锁止状态,只有在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错开时,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才能顺利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此时才能通过解锁按键10进行解锁。[0032]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还设有第二阻挡部22,所述第二阻挡部22正对所述解锁按键1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挡部22与所述解锁按键10接触。设置第二阻挡部22,一方面可以限制解锁按键10的移动,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解锁按键10联动第二道锁按键20同步移动。当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二阻挡部22夹于锁扣组件40和解锁按键10之间。由于第二道锁按键20因第一阻止部与固定部30相抵而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因此第二阻挡部22也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因此解锁按键10被限制住而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即无法朝解锁方向移动进行解锁,进而使得锁扣组件40无法被联动进行解锁,以保持锁止状态。[0033]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相抵,第二阻挡部22与解锁按键10相抵,可使得第二道锁按键20和解锁按键10均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进行解锁,从而使得安全扣保持锁止状态。本发明中,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的方向,为安全扣的解锁方向Y,即联动锁扣组件40释放锁舌的方向。[0034]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设有操作部23,该操作部23用于用户操作而推动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进行移动。相应的,所述解锁按键10设有容置腔11和按键孔12。所述操作部23设于所述按键孔12内,其一端与设于容置腔11内的第二阻挡部22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按键孔12而位于容置腔11外,从而显露出来可供用户操作。所述操作部23可在按键孔12内沿第一方向X移动,其移动的方向,便是第二道锁按键20解锁所述解锁按键10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X与安全扣的解锁方向Y的方向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垂直于安全扣的解锁方向Y。换言之,第二道锁按键20在按键孔12内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解锁按键10的移动方向。[0035]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操作部23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2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24。所述第一限位槽24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阻挡部22和操作部23夹持在解锁按键10壳体的两侧,从而可起到约束、限位的作用。所述第一限位槽24一方面可约束第二道锁按键20沿第一方向X移动,另一方面可使得第二道锁按键20与解锁按键10形成联动而可同步的朝解锁方向Y移动。[0036]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解锁后为方便复位,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设有第一弹性部25。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容置腔11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弹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同,其均与解锁按键10移动解锁的方向Y垂直。当沿第一方向X推动所述操作部23时,所述第一弹性部25被挤压而蓄力;当失去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弹力促使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复位。[0037] 为方便解锁,如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还设有可供固定部30插入的行程槽26。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设有承接部27,所述承接部27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相间隔,其之间便形成了所述行程槽26。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相对,固定部30与行程槽26错开。当推动操作部23沿第一方向X移动而到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错开,固定部30与行程槽26相对,此时,沿固定部30方向推动第二道锁按键20或解锁按键10,固定部30便能插入至所述行程槽26内,因而所述行程槽26可约束第二道锁按键20沿直线移动,以保证解锁操作的平顺。[0038] 当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二位置状态(如图4所示)时,其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错开后,便与锁扣组件40的联动部41对应上。当沿解锁方向Y按压操作部23或解锁按键10时(即沿固定部30方向推动),第一阻挡部21和承接部27便可推动锁扣组件40,从而联动锁扣组件40进行解锁。[0039] 如图3、图4、图8所示,所述锁扣组件40包括联动部41、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和锁孔围合部44。所述联动部41与第二道锁按键20接触,其用于承接来自第二道锁按键20的推力。所述第二弹性部42分别设于所述联动部41的两侧,并与所述联动部41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42、联动部41围合呈圈状。所述第三弹性部43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方向,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弹力方向不同。所述锁孔围合部44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端部上,所述锁孔围合部44之间围合出锁孔45。所述锁孔45可与公扣上的锁舌配合。由于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具有弹性,因而所述锁孔45大小可变化。当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锁孔45处于最小状态,此时,锁舌朝锁孔45方向插入时,锁舌可挤压所述锁孔围合部44而进入锁孔45内,并被所述锁孔围合部44卡持住而无法退出而实现锁止。当沿第一方向X推动操作部23而使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沿固定部30方向按压第二道锁按键20或解锁按键10,联动部41受压移动,此时,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受挤压变形,使得锁孔45扩大,此时,锁舌便可从锁孔45内退出而实现解锁。[0040] 对于本发明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其解锁时,如图1所示,需先沿第一方向X推动第二道锁按键20,解除掉对解锁按键10的移动限制后,再沿固定部30方向,即解锁方向Y按压解锁按键10或操作部23,便可实现解锁。由于解锁操作具有两个步骤,且两个步骤的操作方向不同,因而其具有很强的防误启效果,可避免意外解锁的现象发生,从而加强安全扣的安全性。[0041] 为更具体的介绍本发明的结构,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介绍。[0042] 实施例1[0043]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包括一体成型的操作部23、第一阻挡部21、第二阻挡部22、承接部27和第一弹性部25。[0044]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阻挡部22和第一阻挡部21均呈块状,所述第一阻挡部21垂直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2。所述第一阻挡部21位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2偏中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一阻挡部21的端部呈扩大状,从而方便抵接,以利于抵住所述固定部30以及推动锁扣组件40。[0045]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25呈波浪状,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第一弹性部2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呈自由端而与解锁按键10的容置腔11内壁抵接。[0046] 如图6所示,所述承接部27连接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2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平行间隔而形成所述行程槽26。所述承接部27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的厚度,其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的表面平齐,其另一侧表面低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1的表面,其可使得所述锁扣组件40的联动部41局部部位搭接于其上,从而利用推动。[0047] 如图6所示,所述操作部23设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2的与第一阻挡部21相对的另一侧,其整体形状呈L型,其一端与所述操作部23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伸出至解锁按键10的外侧而用于操作。所述操作部23的伸出端与第二阻挡部22之间相间隔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24。[0048] 如图7所示,所述解锁按键10呈一端敞口的盖状,其敞口端13朝向锁扣组件40方向,其另一端伸出至安全扣外而形成按压端14。所述解锁按键10的内部形成所述容置腔11。在所述解锁按键10的按压端14上设有所述按键孔12,所述按键孔12与所述容置腔11贯通。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孔12居中设置。此外,还可进一步在所述按压端14上设置嵌设槽15,该嵌设槽15与按键孔12连通,其形状与所述操作部23的移动行程相匹配,其可约束所述操作部23的移动。此外,在所述解锁按键10的敞口端13的两端分别设有凸耳部16,其用于解锁按键10的安装,避免解锁按键10从安全扣上脱出。进一步的,为约束解锁按键10沿直线移动,在所述解锁按键10上设有第二限位槽17。所述第二限位槽17与所述固定部30相对,其大小与所述固定部30相匹配。当沿固定部30方向,即解锁方向Y按压所述解锁按键10时,所述固定部30可插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17内,从而可通过固定部30约束解锁按键10沿直线移动。[0049]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解锁按键10设有两个,其对称设于安全扣上,其用于相向按压。[0050] 如图2所示,所述锁扣组件40包括两个对半设计的锁扣单元46,各锁扣单元46分别包括一体成型的联动部41、第二弹性部42、第三弹性部43和锁孔围合部44。[0051] 如图8所示,所述联动部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联动部411、第二联动部412和连接于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之间的连接部413。所述连接部413呈板状,其连接于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的端部处,并伸出至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的端部外而可用于搭接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的第一阻挡部21和承接部27。[0052]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相间隔,其之间形成行程约束槽414,所述固定部30位于该行程约束槽414内,所述固定部30可约束锁扣组件40的移动方向。[0053]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联动部411的端面与连接部413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台阶415;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的第一阻挡部21搭接于所述第一台阶415处。当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1正对所述行程约束槽414,即正对所述固定部30;当第二道锁按键20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1的端部与第一联动部411的端面抵接,因而第二道锁按键20可通过第一阻挡部21而推动第一联动部411。[0054]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联动部412的端面与连接部413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二台阶416;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的承接部27搭接于所述第二台阶416处,且所述承接部27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联动部412的端面抵接,因而第二道锁按键20可通过承接部27而推动第二联动部412。[0055] 如图8所示,通过第一阻挡部21和承接部27分别推动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可使推力更均匀,更利于锁扣组件40变形而进行解锁。[0056]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台阶415与第二台阶416处于不同高度,从而使得第一台阶415与第二台阶416之间形成第三台阶417,该第三台阶417可抵接所述第一阻挡部21。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第三台阶417抵接。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与第三台阶417间隔。当第一弹性部25复位而推动第一阻挡部21复位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1抵住第三台阶417时便复位到位。[0057] 如图8所示,各锁扣单元46分别设有两个第二弹性部42。所述第二弹性部42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的外侧,其与所述联动部4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弹性部42呈弯曲的长臂状,因而其具有弹性而可受压变形。[0058] 如图8所示,各锁孔45单元分别设有两个第三弹性部43。所述第三弹性部4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弹性部42的端部与锁孔围合部44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部43呈波浪状,因而其具有弹性而可弹性变形。[0059]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弹性部42和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方向不同,其中,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方向与所述行程约束槽414的方向垂直。[0060] 如图8所示,各锁孔45单元分别设有两个锁孔围合部44,所述锁孔围合部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弹性部43的端部连接,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如图2、图3所示,所述锁扣组件40共4个锁孔围合部44,该4个锁孔围合部44围合出一轮廓为圆形的锁孔45。为方便锁舌挤入锁孔45,各锁孔围合部44的朝向锁舌插入的一侧分别设置成楔形状,且呈缩口状,从而利于锁舌挤入锁孔45内被被锁孔围合部44卡持住。[0061] 此为,如图3所示,为推动锁孔围合部44移动而调节锁孔45大小,在锁孔围合部44和第二弹性部42上设有相对应的第一挤压面47和第二挤压面48。当第二弹性部42变形时,其第一挤压面47可挤压锁孔围合部44上的第二挤压面48,通过面的挤压而带动锁孔围合部44移动,从而使锁孔45扩大而利于锁舌脱出以实现解锁。[0062] 此外,安全扣还包括对合连接的外壳50。所述固定部30设于所述外壳50的内部,其呈矩形块状。所述外壳5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外壳5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按键安装孔,所述解锁按键10安装于按键安装孔处,局部位于外壳50内,局部位于外壳50外。[0063] 为避免单一按键进行解锁,如图2、图3所示,还可在所述安全扣的外壳50内设置抵接部51,所述抵接部51对称设置,其分布于所述锁孔45的外侧,其位于两个锁扣单元46之间,其分别与各锁扣单元46的第二弹性部42的端部抵接。当沿固定部30方向推动解锁按键10或第二道锁按键20时,所述联动部41被推动而向内移动,第二弹性部42的端部被抵接部51抵住而受压变形,从而使得其第一挤压面47可挤压锁孔围合部44的第二挤压面48,带动锁孔围合部44向外移动,以使得锁孔45扩大而进行解锁。[0064] 进一步的,还可在与锁孔45相对应的壳体内设置磁铁。所述磁铁的设置方式不限,其可与公扣上的磁铁相吸或相斥,以实现快速锁合或自动弹出公扣的功能。[0065]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双重安全锁装置:如图1所示,外壳50的两侧对称设有解锁按键10,解锁按键10上设置有第二道锁按键20,外壳50内部设有锁扣组件40和固定部30;第二道锁按键20的第一阻挡部21、第二阻挡部22、承接部27位于解锁按键10的容置腔11内,操作部23穿过解锁按键10的按键孔12而伸出至解锁按键10外;第二阻挡部22夹于解锁按键10和联动部41之间;在第一位置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1与行程约束槽414、固定部30相对,因而第一阻挡部21被抵住而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而解锁按键10被第二阻挡部22抵住,因而解锁按键10也无法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至解锁位置;当需要解锁时,沿第一方向X推动操作部23,使第二道锁按键20移动至第二位置状态,此时,第一阻挡部21与固定部30错开而移动至与第一联动部411相抵,第二道锁按键20上的行程槽26与固定部30相对;此时,沿固定部30方向(即解锁方向Y)按压所述操作部23或解锁按键10,解锁按键10和第二道锁按键20同步的朝固定部30方向移动;由于第一阻挡部21和承接部27分别与第一联动部411和第二联动部412相抵接,因而可推动锁扣组件40的联动部41向内相向移动;联动部41的移动将导致第二弹性部42变形,使得第一挤压面47和第二挤压面48相挤压而推动锁孔围合部44,使锁孔围合部44向外扩而导致锁孔45扩大;锁孔45扩大后,锁舌便可从锁孔45内脱出而实现解锁;锁孔45扩大时,第三弹性部43被挤压而蓄力。当松开操作而失去外力作用时,第三弹性部43的弹力促使锁孔围合部44复位,使锁孔45恢复至默认大小;第二弹性部42的弹力将推动联动部41复位,联动部41则进一步推动解锁按键10和第二道锁按键20朝远离固定部30的方向移动,使解锁按键10复位至原状态,使第二道锁按键20复位至第二位置状态;当第二道锁按键20复位至第二位置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1失去固定部30的限制,此时,在第一弹性部25的弹力作用下,第二道锁按键20便可回复至第一位置状态,从而实现完全复位,保持未解锁时的默认状态。[0066] 实施例2[0067]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锁扣组件40一体成型,在外壳50内未设置有抵接部51。换言之,实施例1中的2个锁扣单元46设置为一体结构。[0068] 实施例3[0069]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解锁按键10上设置有所述第二道锁按键20,另一个解锁按键10上未设置有第二道锁按键20;解锁时,需先操作第二道锁按键20至第二位置状态,随后相向的按压操作部23或解锁按键10才可解锁。对于该结构,单独操作其中一个解锁按键10,或只操作第二道锁按键20,均无法进行解锁,因而其同样具有很强的防误操作效果。[0070]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专利地区:广东

专利申请日期:2021-01-21

专利公开日期:2024-07-26

专利公告号:CN114052341B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
电话咨询
读内容
搜本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