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左右滑动选省市

车辆的车体发明专利

更新时间:2024-10-01
车辆的车体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类型:发明专利;
源自:韩国高价值专利检索信息库;

专利名称:车辆的车体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010789595.9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权利人地址:韩国首尔

专利发明(设计)人:牟镇永,龙芝爱,金护渊,许哲希,金源午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的车体,该车体包括:支柱构件,分别在车体的上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侧加强构件,连接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并且分别在车体的下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以及载荷吸收构件,分别固定到悬架安装部,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支柱构件的端部,并且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到侧加强构件中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通过每个载荷吸收构件与相应的支柱构件和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连接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

主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车体,包括:
支柱构件,分别在所述车体的上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
侧加强构件,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并且分别在所述车体的下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以及载荷吸收构件,分别固定到悬架安装部,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的端部,并且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到所述侧加强构件中相应的所述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通过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与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和相应的所述侧加强构件的连接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其中,连接到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前悬架安装部的所述支柱构件的前支柱构件形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形状,连接到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后悬架安装部的所述支柱构件的后支柱构件、所述载荷吸收构件和所述侧加强构件形成为具有一个表面敞开的敞开截面结构的管形状,紧固板分别固定到所述载荷吸收构件、所述侧加强构件、所述前支柱构件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端部,每个所述紧固板具有覆盖相应构件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形状,并且每个所述紧固板在所述紧固板接触与所述紧固板连接的相应构件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紧固构件可分离地紧固到与所述紧固板连接的相应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中,
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分别固定到所述悬架安装部中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侧表面,以形成所述桁架支撑结构的底面,每个所述支柱构件的从所述支柱构件的端部延伸到所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部分朝向车顶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形成所述桁架支撑结构的第一倾斜表面,并且每个所述侧加强构件的从所述侧加强构件的端部延伸到所述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部分倾斜地向下延伸,以形成所述桁架支撑结构的第二倾斜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中,
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前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固定到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所述前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所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上表面,每个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并且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侧加强构件中相应的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中,
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固定到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所述后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构件的前表面,所述支柱构件的与所述连接构件的端部相对应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的端部的上表面,每个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并且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中,
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固定到相应的所述悬架安装部的所述后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每个所述支柱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端部的上表面,每个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所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前表面,并且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所述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后表面。
6.一种车辆的车体,包括:
支柱构件,在所述车体的上部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连接到车顶;
侧加强构件,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以及载荷吸收构件,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一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中的一个所述支柱构件,并且每个所述载荷吸收构件的第二端部连接到所述侧加强构件中的一个所述侧加强构件,其中,所述支柱构件包括:
前支柱构件,所述前支柱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前地板模块;以及后支柱构件,所述后支柱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前支柱构件的后端部,并且所述后支柱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后地板模块,并且所述车体进一步包括:
紧固板,固定到所述载荷吸收构件、所述侧加强构件、所述前支柱构件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中,
每个所述紧固板具有截面面积等于或大于相应构件的端部的截面面积的四边形板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中,
所述前支柱构件的后端部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前端部朝向车顶向上延伸,并且每个所述侧加强构件具有U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中,
所述侧加强构件包括:
第一侧加强构件,所述第一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第一前支柱构件的第一中间连接点,并且所述第一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第一后支柱构件的第二中间连接点;以及第二侧加强构件,所述第二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第二前支柱构件的第三中间连接点,并且所述第二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第二后支柱构件的第四中间连接点。
10.一种车辆的车体,包括:
前部构造物;
乘客室;
前悬架安装部;
前载荷吸收构件,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固定到所述前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
支柱构件,所述支柱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上表面;
侧加强构件,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的后表面的第一中间连接点,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前表面的第二中间连接点;
第一桁架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前部构造物和所述乘客室之间;
第一紧固板,固定到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
第二紧固板,固定到前支柱构件的前端部;以及第三紧固板,固定到所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体,其中,
所述第一桁架支撑结构具有三角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体,其中,
连接到所述前悬架安装部的所述前支柱构件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体,进一步包括:后部构造物;
后悬架安装部;
后载荷吸收构件,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固定到所述后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
连接构件,设置成在横向方向上延伸,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的前表面,所述支柱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的端部的上表面,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柱构件的前表面的第三中间连接点,并且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所述侧加强构件的后表面的第四中间连接点;以及第二桁架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后部构造物和所述乘客室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体,其中,
所述第二桁架支撑结构具有三角形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体,进一步包括:紧固板,固定到所述后载荷吸收构件、所述侧加强构件和所述支柱构件中的每一个的端部。 说明书 : 车辆的车体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简化组装的车辆的车体。背景技术[0002] 现有的小型车辆的车体结构应用通过从常规车辆设计仅切掉后门部分而形成的单体式车体结构。[0003] 然而,为了生产具有通过仅去除后门部分而形成的常规单体式车体结构的车体,需要通过使用冲压模具对元件进行冲压加工并焊接加工后的元件。因此,存在需要对冲压工厂、车体焊接工厂、涂装工厂等进行大规模的车间和设备投资并且设计自由度低的缺点。[0004] 特别地,当与现有车体的生产相关联地少量制造各种类型的产品时,需要许多设计上的变更。因此,模具的数量显著增加,因而存在制造成本增加并且难以确保刚性的问题。[0005]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车体结构,其能够在应对各种设计的同时,在智能工厂环境中提高车体的组装性并确保刚性。[0006] 在本节中公开的上述事项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的理解,而不应被视为对这些事项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认可或任何形式的暗示。发明内容[0007]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解决本领域中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简化组装的车辆的车体。[0008]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车体,该车体包括:支柱构件,分别在车体的上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侧加强构件,连接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并且分别在车体的下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以及载荷吸收构件,分别固定到悬架安装部,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一端部连接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支柱构件的端部,并且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另一端部连接到侧加强构件中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通过每个载荷吸收构件与相应的支柱构件和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组合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0009] 载荷吸收构件可以分别固定到悬架安装部中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侧表面,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的底面。每个支柱构件的从支柱构件的端部延伸到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部分可以朝向车顶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的一个倾斜表面。每个侧加强构件的从侧加强构件的端部延伸到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部分可以倾斜地向下延伸,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的另一倾斜表面。[0010] 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前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可以固定到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前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支柱构件的前端部可以连接到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上表面。每个侧加强构件的前端部可以连接到支柱构件中相应的支柱构件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前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侧加强构件中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0011] 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可以固定到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后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设置成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构件的前表面。支柱构件的与连接构件的端部相对应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连接构件的端部的上表面。每个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相应的支柱构件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可以连接到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0012] 连接到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前悬架安装部的支柱构件的前支柱构件可以形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形状。连接到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后悬架安装部的支柱构件的后支柱构件、载荷吸收构件和侧加强构件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表面敞开的敞开截面结构的管形状。[0013] 紧固板可以分别固定到载荷吸收构件、侧加强构件、前支柱构件和后支柱构件的端部,每个紧固板具有覆盖相应构件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形状。每个紧固板可以在紧固板接触与紧固板连接的相应构件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紧固构件可分离地紧固到与紧固板连接的相应构件。[0014] 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侧表面可以固定到相应的悬架安装部的后悬架安装部的外侧表面。每个支柱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相应的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端部的上表面。每个侧加强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相应的支柱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前表面。每个载荷吸收构件的后载荷吸收构件的前端部可以连接到相应的侧加强构件的中间连接点的后表面。[001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支撑悬架安装部的车体的部分实现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从而桁架结构用作从悬架输入的载荷或从车辆的外部输入的冲击能量的载荷路径。因此,可以有效地分散并吸收冲击能量,因此不仅可以确保车体的刚性,而且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性能和转向性能。[0016] 另外,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通过将前部构造物和后部构造物连接到乘客室的支柱构件和侧加强构件连接,从而在车体的相关部分的连接可以被加强。因此,不仅可以提高扭转刚性,而且可以提高耐久性。[001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使用螺栓或铆钉组装构件来构成车体。因此,不需要大型冲压工厂、车体焊接工厂和涂装工厂,从而车体的制造可以适当地应对智能工厂环境。另外,可以简化车体的组装过程,从而可以提高组装性。另外,可以大大提高组装部分的扭转刚性,从而可以确保车体的期望强度和刚性。附图说明[0018]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其中:[0019]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的视图;[0020]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的后部的视图;[0021] 图3是示出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的构件的结合关系的视图;[0022]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件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0023]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桁架支撑结构吸收冲击能量的视图;以及[0024] 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桁架支撑结构吸收载荷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5]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所有附图中,将尽可能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0026]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的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的后部的视图。图3示出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的构件的结合关系。[0027]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应用于超小型电动车辆的车体1。构件连接以构成模块。如图3所示,模块可以主要分为前地板模块2、后地板模块3、中央地板模块4和支柱侧模块(省略附图标记)。[0028] 前地板模块2支撑包括前悬架安装部32a的前部构造物,该前悬架安装部32a被构造为支撑前悬架支柱的上端部。后地板模块3支撑包括后悬架安装部32b的后部构造物,该后悬架安装部32b被构造为支撑后悬架支柱的上端部。[0029] 另外,中央地板模块4连接在前地板模块2的下部和后地板模块3的下部之间,以形成乘客室的底部。支柱侧模块连接在前地板模块2的上部和后地板模块3的上部之间,同时支柱侧模块的下端部连接到中央地板模块4,以形成乘客室的上部。[0030] 特别地,支柱侧模块包括支柱构件10和侧加强构件20。根据本发明的示出实施例,载荷吸收构件30有机地连接到支柱构件10和侧加强构件20,从而实现支撑悬架安装部32的三角形桁架结构。[0031] 参照图1至图3,支柱构件10被安装成在车体1的上部的相对侧连接到车顶,从而形成骨架。[0032]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支柱构件10可以包括前支柱构件10a和后支柱构件10b。前支柱构件10a的前端部连接到支撑前部构造物的前地板模块2。前支柱构件10a的后端部连接到后支柱构件10b的前端部。后支柱构件10b的后端部连接到支撑后部构造物的后地板模块3。[0033] 每个侧加强构件20连接到分别设置在支柱构件10中相应的支柱构件10的相对端部附近的中间连接点P1。侧加强构件20在车体1的下部的相对侧形成骨架。[0034] 例如,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前支柱构件10a的中间连接点P1。另外,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后端部连接到相应的后支柱构件10b的中间连接点P1。[0035] 特别地,每个载荷吸收构件30是被安装成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固定到悬架安装部32中相应的悬架安装部32的侧表面的构件。载荷吸收构件30的一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支柱构件10的端部,并且载荷吸收构件30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的中间连接点P2。因此,载荷吸收构件30与支柱构件10和侧加强构件20的组合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0036] 作为参考,每个支柱构件10形成为从每个支柱构件10的相对端部朝向车顶向上延伸。另外,每个侧加强构件20形成为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相对端部向外张开的U形形状。因此,每个桁架支撑结构TS可以具有分别在三个顶点形成锐角的三角形形状。[0037]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出实施例,支柱构件10中相应的支柱构件10和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在每个支柱构件10和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的端部彼此不对齐的条件下延伸,并且每个支柱构件10的每个端部和设置在支柱构件10的端部附近的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的中间部分通过固定到悬架安装部32的载荷吸收构件30中相应的载荷吸收构件30连接,因此,实现了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因此,可以通过桁架支撑结构TS有效地分散从悬架输入的载荷或从车辆的外部输入的冲击能量,从而确保车体1的刚性。[0038] 另外,车体1的前部构造物/后部构造物与乘客室的连接部分是需要扭转刚性的车体1的主要部分。由于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的连接通过将前部构造物和后部构造物连接到乘客室的支柱构件10和侧加强构件20来实现,因此车体1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增强,从而扭转刚性和耐久性增强。[0039]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形成每个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的构件的结合关系的视图。[0040] 参照图3,载荷吸收构件30分别被固定到悬架安装部32的侧表面,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TS的底面。[0041] 另外,与每个桁架支撑结构TS相关联地,每个支柱构件10的从支柱构件1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支柱构件10的端部附近的支柱构件10的中间连接点P1的部分朝向车顶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TS的一个倾斜表面。[0042] 另外,与每个桁架支撑结构TS相关联地,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从侧加强构件2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侧加强构件20的端部附近的侧加强构件20的中间连接点P2的部分倾斜地向下延伸,以形成桁架支撑结构TS的另一个倾斜表面。[0043] 即,每个载荷吸收构件30形成底面,每个支柱构件10的从支柱构件1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支柱构件10的相应的中间连接点P1的部分形成一个倾斜表面,并且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从侧加强构件2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侧加强构件20的相应的中间连接点P2的部分形成另一个倾斜表面。[0044] 在这种情况下,从支柱构件1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支柱构件10的相应的中间连接点P1的支柱构件部分的长度和从侧加强构件20的每个端部延伸到侧加强构件20的相应的中间连接点P2的侧加强构件部分的长度与载荷吸收构件30的长度近似,从而形成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0045]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出实施例,仅利用连接到每个载荷吸收构件30的构件的一部分来实现桁架支撑结构TS,从而实现桁架结构所需的空间可以减小并最小化,从而能够使车体1的结构小型化。特别地,尽管该桁架结构具有较小尺寸,但可以有效地实现能量分散,因此可以有效地确保车体1的刚性。[0046]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件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0047] 将参照图4描述设置在前部构造物和乘客室之间的每个桁架支撑结构TS。每个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侧表面固定到相应的前悬架安装部32a的外侧表面。每个支柱构件10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前端部上表面。[0048] 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支柱构件10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1。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后端部连接到侧加强构件20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2。[0049] 即,每个前支柱构件10a的端部由相应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外表面支撑,并且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端部由相应的前支柱构件10a的外表面支撑。另外,每个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端部由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的外表面支撑。[0050] 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桁架支撑结构TS的构件被结合为使得每个构件的一端部位于另一构件的外表面上,以形成三角形形状。因此,增强了构件之间的支撑力,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分散输入到桁架支撑结构TS的载荷。[0051] 接下来,将参照图4描述设置在后部构造物和乘客室之间的每个桁架支撑结构TS。每个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侧表面固定到相应的后悬架安装部32b的外侧表面。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后端部连接到设置成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构件40的前表面。[0052] 另外,支柱构件10的与连接构件40的端部相对应的后端部连接到连接构件40的端部的上表面。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后端部连接到相应的支柱构件10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1。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前端部连接到相应的侧加强构件20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2。[0053] 即,每个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后端部由连接构件40的一个外表面支撑,并且每个后支柱构件10b的端部由连接构件40的另一外表面支撑。另外,每个侧加强构件20的与后支柱构件10b相对应的端部由后支柱构件10b的外表面支撑,并且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与侧加强构件20相对应的前端部由侧加强构件20的外表面支撑。[0054] 当然,尽管在后桁架支撑结构TS的情况下连接构件40连接在后支柱构件10b和后载荷吸收构件30b之间,但是类似于前桁架支撑结构TS,后桁架支撑结构TS也可以被构造成后支柱构件10b由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直接支撑而不使用连接构件40。[0055] 即,在这种情况下,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侧表面固定到后悬架安装部32b的外侧表面,后支柱构件10b的后端部连接到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后端部的上表面。[0056] 另外,侧加强构件20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后支柱构件10b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l,并且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的前端部可以连接到侧加强构件20的后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2。[0057] 作为参考,连接构件40可以应用于连接上述构件或其它连接构件,可以应用于用于组装底盘/内饰部件/外饰部件的部分,或者可以应用于需要局部加强刚性的部分。[0058] 参照图4,连接到前悬架安装部32a的前支柱构件10a形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形状。[0059] 同时,连接到后悬架安装部32b的后支柱构件10b、载荷吸收构件30和侧加强构件20形成为具有一个表面敞开的敞开截面结构的管形状。[0060] 即,构成车体1的构件中要求预定水平以上的强度和刚性的构件形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形状,其余构件形成为具有敞开截面结构的管形状。因此,可以在确保车体1的基本性能即强度和刚性的同时优化车辆的重量/成本/结构。[0061] 另外,紧固板50分别固定到载荷吸收构件30、侧加强构件20、前支柱构件10a和后支柱构件10b的端部。每个紧固板50具有覆盖相应构件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形状。[0062] 每个紧固板50在紧固板50接触与紧固板50连接的相应构件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紧固构件52可分离地紧固到与紧固板50连接的相应构件。[0063]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构件的端部可以根据安装在与该构件结合的另一构件的外表面上的角度形成。例如,构件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垂直于构件的长度方向或相对于构件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切口形状。[0064] 同时,每个紧固板50可以形成为具有截面面积等于或大于相应构件的端部的截面面积的四边形板形状。紧固板50可以单独制造,或者可以在一体地形成在相应构件的端部之后折叠。[0065] 另外,紧固构件52可以是螺栓/螺母或铆钉。为了有效地紧固,可以在每个紧固板50和相应构件上分别形成螺栓孔。[0066]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描述构件之间的结合结构。首先,在车体1的部分A,侧加强构件20结合到前支柱构件10a。紧固板50以覆盖侧加强构件20的前端部的形状固定到侧加强构件20的前端部。紧固板50在紧固板50的外表面接触前支柱构件10a的下部的中间连接点P1的状态下螺栓连接。[0067] 在这种情况下,前支柱构件10a是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管,从而嵌入螺母可以固定到前支柱构件10a的内表面。侧加强构件20的一个表面形成为敞开形状,从而可以使用通过侧加强构件20的敞开的部分插入的工具来拧紧螺栓。因此,前支柱构件10a和侧加强构件20之间的组装作业可以方便且简单地进行。[0068] 接下来,在车体1的部分B,前支柱构件10a结合到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紧固板50以覆盖前支柱构件10a的前端部的形状固定到前支柱构件10a的前端部。紧固板50在紧固板50的外表面接触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螺栓连接。[0069] 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将螺母组装到紧固板50的内表面,使得螺母对应于形成在紧固板50上的紧固孔。因此,可以将螺栓结合到紧固孔。[0070] 另外,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一个表面形成为敞开形状,从而可以使用通过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敞开的部分插入的工具来拧紧螺栓。因此,前载荷吸收构件30a和前支柱构件10a之间的组装作业可以方便且简单地进行。[0071] 在车体1的部分C,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结合到侧加强构件20。紧固板50以覆盖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后端部的形状固定到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后端部。紧固板50在紧固板50的外表面接触侧加强构件20的前表面的中间连接点P2的状态下螺栓连接。[0072] 在这种情况下,侧加强构件20和前载荷吸收构件30a中的每一个的一个表面形成为敞开形状,从而可以使用通过前载荷吸收构件30a的敞开的部分插入的工具来拧紧螺栓。因此,侧加强构件20和前载荷吸收构件30a之间的组装作业可以方便且简单地进行。[0073] 作为参考,在车体1的部分D,侧加强构件20结合到后支柱构件10b。在车体1的部分E,后支柱构件10b和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结合。在车体1的部分F,后载荷吸收构件30b结合到侧加强构件20。这些部分的结合结构通过与部分A、B和C的结合方式基本相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因此将不对此进行描述。[0074]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使用螺栓或铆钉组装构件来构成车体1。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冲压工厂、车体焊接工厂和涂装工厂,从而车体的制造可以适当地应对智能工厂环境。另外,可以简化车体1的组装过程,从而可以提高组装性。另外,可以大大提高组装部分的扭转刚性,从而可以确保车体1的期望强度和刚性。[0075] 同时,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桁架支撑结构TS吸收冲击能量的视图。[0076] 参照图5,当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被分散到构成前桁架支撑结构TS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和前支柱构件10a的同时被传递,并且传递到侧加强构件20。[0077] 在这种情况下,构成各个桁架结构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前支柱构件10a和侧加强构件20用作压缩或拉伸方向上的载荷路径,从而碰撞能量被构件吸收。因此,可以确保车体1的刚性,从而可以提高碰撞性能。[0078] 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桁架支撑结构TS吸收载荷的视图。[0079] 参照图6,当通过车辆的前悬架和后悬架在前悬架安装部32a和后悬架安装部32b上产生很大的输入载荷时,输入载荷被传递到构成前桁架支撑结构TS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和构成后桁架支撑结构TS的后载荷吸收构件30b,并且分别被分散到前支柱构件10a和侧加强构件20以及后支柱构件10b和侧加强构件20。[0080] 因此,构成各个桁架结构的前载荷吸收构件30a、前支柱构件10a和侧加强构件20以及后载荷吸收构件30b、后支柱构件10b和侧加强构件20用作压缩或拉伸方向上的载荷路径,从而输入载荷被构件吸收。因此,可以确保车体1的刚性,从而不仅可以确保耐久性,而且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性能和转向性能。[0081] 如上所述,在支撑悬架安装部32的车体1的部分实现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从而桁架结构用作从悬架输入的载荷或从车辆的外部输入的冲击能量的载荷路径。因此,可以有效地分散并吸收冲击能量,因此不仅可以确保车体1的刚性,而且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性能和转向性能。[0082] 另外,三角形桁架支撑结构TS通过将前部构造物和后部构造物连接到乘客室的支柱构件10和侧加强构件20连接,从而在车体1的相关部分的连接被加强。因此,不仅可以提高扭转刚性,而且可以提高耐久性。[0083]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专利地区:韩国

专利申请日期:2020-08-07

专利公开日期:2024-07-26

专利公告号:CN112918575B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
电话咨询
读内容
搜本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