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410250786.6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权利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路18号
专利发明(设计)人:段先军,黄跃斌,柴婷婷,黄威振,马伯涛,冯沛芸,张国军,张夏瑜,王明珠,刘鑫刚,王钦,宋江,陈李华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包括上连接板、角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和下连接板;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上支柱和转动球,上支柱与上连接板固结,上支柱和下连接板与转动球接触的位置开设有圆弧面,转动球的下部放入下连接板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转动球的上部放入上支柱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两端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有单耳板和双耳板,另一端设有转动杆,所述单耳板和双耳板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单耳板与对应位置处的上连接板或下连接板固结。本申请能够适应柱与模块化屋盖倾角和高度安装偏差,实现现场全螺栓装配连接。
主权利要求:
1.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角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和下连接板;
角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其包括上支柱和转动球,上支柱与上连接板固结,上支柱和下连接板与转动球接触的位置开设有圆弧面,转动球的下部放入下连接板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转动球的上部放入上支柱的圆弧面内,并固定连接;
高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并绕着角度调节装置间隔设置多个,其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两端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有单耳板和双耳板,另一端设有转动杆,所述单耳板和双耳板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单耳板与对应位置处的上连接板或下连接板固结;
两根转动杆上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套筒内设有与转动杆相匹配的螺纹,套筒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杆螺纹连接;
所述转动球的0.5倍半径的下半球放入下连接板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
所述转动件包括安装块、卷轴和圆形钢管,双耳板与安装块固定连接,安装块远离双耳板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圆形钢管设置在安装槽内并通过卷轴与安装块连接;转动杆一端与圆形钢管垂直固结;
所述转动杆的转动方向与双耳板的转动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下连接板的中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装置以角度调节装置为中心间隔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开设有圆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上固设有下支柱,所述圆弧面设置在下支柱的上端,所述转动球下部放入下支柱的圆弧面内。
6.一种安装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
步骤1‑1:分别以下连接板作为基准平面,以下连接板中心作为坐标原点(0,0,0),分别提取下连接板上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1j,y1j,z1j),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分别提取上连接板上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2j,y2j,z2j),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
步骤1‑2:计算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并校核伸长量,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每个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
步骤1‑3:计算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与初始值d0j的差值为△dj,△dj为每个高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G0为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
步骤2:进行高度调节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初始调节并安装
步骤2‑1:按照△d1j对每个高度调节装置进行调整,△d1j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d1j=△dj‑2
步骤2‑2: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调整好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2mm;
步骤2‑3:运用测量设备再次对高度调节装置各个点位进行测量,同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1mm;同时测量柱端角度可调装置位置处高差Gr,若Gr<2mm,则可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提高1mm,若Gr≥2mm,则可将角度调节装置进行安装;
步骤2‑4:角度调节装置安装完成后,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先减少1mm,之后再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进行减少1mm,同时测量旋转套筒时的扭矩,若扭矩基本为零,则停止减少高度。 说明书 : 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模块化建筑装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背景技术[0002] 建筑工业化是以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工厂化和现场装配化为主要标志,符合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模块化建筑将集成建筑模块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对模块内部进行布置和装修,之后运输至施工现场完成吊装、拼接工作,最终成为建筑整体。[0003] 模块化建筑的最快捷的施工方式为工厂加工模块,现场全螺栓连接,但是此类体系在具体建造时也有较为明显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现场的柱与屋盖的连接一般为焊接连接或者铰接全螺栓连接,然而并没有较合适的全螺栓刚性连接方式,现场焊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第二个方面为现场全螺栓连接不可避免的存在施工误差,而大面积的模块化装配也会产生一定的累积误差,导致柱与模块化钢结构屋盖连接处存在一定的安装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为高度偏差也可能为角度偏差,如果现场不能够适应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树形柱与模块化屋面钢结构无法实现全螺栓连接。如何适应现场安装偏差,实现树形柱与模块化屋盖快速全螺栓装配连接,一直是亟待建筑工业化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能够适应树形柱柱与模块化屋盖倾角和高度安装偏差,实现现场全螺栓装配连接,施工便捷,同时受力上能够传递柱端弯矩,达到刚性连接。[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6]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包括上连接板、角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和下连接板;[0007] 角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其包括上支柱和转动球,上支柱与上连接板固结,上支柱和下连接板与转动球接触的位置开设有圆弧面,转动球的下部放入下连接板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转动球的上部放入上支柱的圆弧面内,并固定连接;[0008] 高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并绕着角度调节装置间隔设置多个,其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两端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有单耳板和双耳板,另一端设有转动杆,所述单耳板和双耳板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单耳板与对应位置处的上连接板或下连接板固结;[0009] 两根转动杆上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套筒内设有与转动杆相匹配的螺纹,套筒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杆螺纹连接。[0010]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球的0.5倍半径的下半球放入下连接板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0011]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安装块、卷轴和圆形钢管,双耳板与安装块固定连接,安装块远离双耳板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圆形钢管设置在安装槽内并通过卷轴与安装块连接;转动杆一端与圆形钢管垂直固结。[0012]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的转动方向与双耳板的转动方向垂直。[0013]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下连接板的中心位置。[0014]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高度调节装置以角度调节装置为中心间隔均匀分布。[0015]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套筒上开设有圆孔。[0016]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板上固设有下支柱,所述圆弧面设置在下支柱的上端,所述转动球下部放入下支柱的圆弧面内。[0017] 本发明一种安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0018] 步骤1:确定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0019] 步骤1‑1:分别以下连接板作为基准平面,以下连接板中心作为坐标原点(0,0,0),分别提取下连接板上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1j,y1j,z1j),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分别提取上连接板上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2j,y2j,z2j),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0020] 步骤1‑2:计算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并校核伸长量,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每个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0021][0022] 步骤1‑3:计算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每个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与初始值d0j的差值为△dj,△dj为每个高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G0为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0023] 步骤2:进行高度调节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初始调节并安装[0024] 步骤2‑1:按照△d1j对每个高度调节装置进行调整,△d1j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j为高度调节装置编号[0025] △d1j=△dj‑2[0026] 步骤2‑2: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调整好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2mm;[0027] 步骤2‑3:运用测量设备再次对高度调节装置各个点位进行测量,同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1mm;同时测量柱端角度可调装置位置处高差Gr,若Gr<2mm,则可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提高1mm,若Gr≥2mm,则可将角度调节装置进行安装;[0028] 步骤2‑4:角度调节装置安装完成后,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先减少1mm,之后再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进行减少1mm,同时测量旋转套筒时的扭矩,若扭矩基本为零,则停止减少高度。[0029] 有益效果[0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柱端部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有益效果如下:[0031]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柱端部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可实现柱端现场全螺栓连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0032] 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柱端部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能够适应柱与屋盖钢结构现场安装引起的倾角和高度安装偏差,避免施工过程中二次加工,完全适应装配化施工。[0033] 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柱端部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能够传递柱端弯矩,实现节点的刚性连接;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可用于传递柱端弯矩,实现树形柱端的刚性连接;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可用于适用角度偏差;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可用于调节连接处高度误差。附图说明[0034] 图1本发明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5] 图2本发明角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6] 图3本发明高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37] 图4本发明高度调节装置的爆炸示意图;[0038] 图5本发明取消下支柱结构示意图。[0039] 附图标记说明:1、上连接板;2、角度调节装置;3、高度调节装置;4、下连接板;5、上支柱;6、转动球;7、下支柱;8、销轴;9、卷轴;10、转动杆;11、套筒;12、单耳板;13、双耳板;14、安装块;15、圆形钢管;16、圆孔。具体实施方式[0040]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树形柱的角度和高度均可调的连接装置及安装工艺,装置包括上连接板、角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和下连接板,上连接板用于与模块化屋盖的端板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下连接板用于与柱体的端板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0041] 角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并位于两连接板中心位置,其包括上支柱、转动球和下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为圆柱体,上支柱与上连接板焊接连接,下支柱与下连接板焊接连接,转动球安装在上支柱和下支柱之间,上支柱和下支柱与转动球接触的位置开设圆弧面,下支柱上圆弧面的垂直深度为0.5倍转动球半径,转动球可放入下支柱中,并可自由转动且避免转动球滑出下支柱;转动球顶部和底部为圆弧状,其圆弧面的方向和弧度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上支柱和下支柱相一致;转动球与上支柱固定连接。[0042] 高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并绕着角度调节装置间隔设置多个,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两端的转动件,转动件包括单耳板、双耳板、销轴、安装块、卷轴、圆形钢管和转动杆,单耳板与上连接板焊接连接,单耳板和双耳板通过销轴连接,此处能产生在单耳板及双耳板平面内且绕销轴的转动;双耳板与安装块固定连接,安装块远离双耳板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圆形钢管设置在安装槽内并通过卷轴与安装块连接;转动杆一端与圆形钢管垂直固结,其中转动杆绕卷轴的转动方向与双耳板绕销轴的转动方向垂直,此处能产生在上述单耳板及双耳板平面外且绕卷轴的转动;两转动杆上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套筒内设有与转动杆相匹配的螺纹,套筒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杆螺纹连接,套筒中心位置设有圆孔,通过圆孔进行旋紧或松开操作,以达到两转动杆靠近或远离的目的,通过上述的销轴及卷轴处的转动,可完成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的角度偏差调节,通过两转动杆距离的调整,可弥补角度偏差调节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偏差。[0043]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柱取消,圆弧面设置在下连接板上,旋转球的下部放置在下连接板上的圆弧面内,并可自由转动。[0044] 安装工艺如下:[0045] 步骤1:确定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0046] 步骤1‑1:分别以下连接板作为基准平面,以下连接板中心作为坐标原点(0,0,0),分别提取下连接板上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1j,y1j,z1j),其中j为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编号,分别提取上连接板上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x2j,y2j,z2j),其中j为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编号;[0047] 步骤1‑2:计算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并校核伸长量,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每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0048][0049] 步骤1‑3:计算高度调节装置的调节量,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与初始值d0j的差值为△dj,△dj为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G0为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0050] 步骤2:进行连接装置初始调节并安装[0051] 步骤2‑1:按照△d1j对每个树形柱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进行调整,△d1j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j为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编号[0052] △d1j=△dj‑2[0053] 步骤2‑2:在下连接板上放置调整好高度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2mm;[0054] 步骤2‑3:运用测量设备再次对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各个点位进行测量,同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1mm;同时测量柱端角度可调装置位置处高差Gr,若Gr<2mm,则可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提高1mm,若Gr≥2mm,则可将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进行安装;[0055] 步骤2‑4:每个树形柱的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安装完成后,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先减少1mm,之后再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柱端角度调节装置高度再进行减少1mm,同时测量旋转套筒时的扭矩,若扭矩基本为零,则停止减少高度。[0056] 实施例如下:[0057] 步骤1:确定柱端连接装置调节量[0058] 步骤1‑1:分别以单个树形柱上的下连接板作为基准平面,以下连接板中心作为坐标原点(0,0,0),分别提取树形柱连接板上第1 4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的坐标(‑314.31,‑~310.81,0),(‑427.68,‑114.59,0),(‑429.03,117.35,0),(‑314.31,316.06,0),(‑115.59,430.79,0),(113.85,430.79,0),(312.57,316.06,0),(428.16,114.72,0),(427.30,‑112.10,0),(313.44,‑313.44,0),(113.85,‑425.54,0),(‑114.72,‑428.16,0);再次提取模块化屋盖系统连接板上的第1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上连接板的坐标(‑309.84,‑306.35,177.03),(‑422.86,‑111.19,171.70),(‑423.78,119.81,173.05),(‑309.65,317.60,177.03),(‑111.99,431.79,183.94),(116.25,431.79,191.91),(313.92,317.60,198.81),(428.96,117.19,201.45),(428.30,‑108.56,202.79),(314.83,‑308.97,197.47),(116.25,‑420.54,191.91),(‑111.07,‑423.17,182.59),模块化屋盖系统连接板上的第2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上连接板的坐标(‑310.13,‑311.35,166.13),(‑423.08,‑116.19,156.85),(‑424.05,114.81,158.16),(‑310.13,312.60,166.13),(‑112.83,426.79,179.92),(114.99,426.79,195.86),(312.30,312.60,209.65),(427.18,112.19,216.31),(426.21,‑113.56,217.62),(313.26,‑313.97,208.34),(114.99,‑425.54,195.86),(‑111.86,‑428.17,178.61),模块化屋盖系统连接板上的第3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上连接板的坐标(‑308.22,‑308.35,206.99),(‑422.10,‑113.19,194.66),(‑422.97,117.81,194.68),(‑308.80,315.60,192.69),(‑111.04,429.79,189.23),(117.30,429.79,185.25),(315.06,315.60,181.80),(430.10,115.19,179.79),(429.23,‑110.56,179.80),(315.93,‑310.97,181.78),(117.30,‑422.54,185.25),(‑110.17,‑425.17,189.22),模块化屋盖系统连接板上的第4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上连接板的坐标(‑311.78,‑308.35,193.37),(‑425.11,‑113.19,193.98),(‑425.96,117.81,195.37),(‑311.78,315.60,193.37),(‑114.03,429.79,189.92),(114.31,429.79,185.94),(312.07,315.60,182.48),(427.09,115.19,179.10),(426.25,‑110.56,180.49),(312.92,‑310.97,181.09),(114.31,‑422.54,185.94),(‑113.18,‑425.17,188.53);[0059] 步骤1‑2:计算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并校核伸长量,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每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i;[0060][0061] 第1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1=182.7mm,d12=177.2mm,d13=171.7mm,d14=173.2mm,d15=177.1mm,d16=183.9mm,d17=191.9mm,d18=198.8mm,d19=201.4mm,d110=202.8mm,d111=197.5mm,d112=191.9mm,第2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21=178.6mm,d22=166.2mm,d23=156.9mm,d24=158.2mm,d25=166.2mm,d26=179.9mm,d27=195.9mm,d28=209.6mm,d29=216.3mm,d210=217.6mm,d211=208.3mm,d212=195.8mm,第3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31=189.3mm,d32=192.7mm,d33=194.7mm,d34=194.7mm,d35=192.7mm,d36=189.2mm,d37=185.2mm,d38=181.8mm,d39=179.8mm,d310=179.8mm,d311=181.8mm,d312=185.3mm,第4个树形柱连接板的第1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41=188.5mm,d42=193.4mm,d43=194.0mm,d44=195.4mm,d45=193.4mm,d46=189.9mm,d47=185.9mm,d48=182.4mm,d49=179.1mm,d410=180.5mm,d41=181.1mm,d412=185.9mm;第1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1=187.8mm,第2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2=187.3mm,第3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3=187.3mm,第4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4=187.9mm;[0062] 步骤1‑3:计算每个柱端连接装置调节量,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j与初始值d0j的差值为△dj,△dj为每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G0为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调节量初始值为186.5mm。[0063] 第1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1=‑3.8mm,△d12=‑9.3mm,△d13=171.7mm,△d14=‑14.8mm,△d15=‑9.4mm,△d16=‑2.6mm,△d17=‑5.4mm,△d18=12.3mm,△d19=14.9mm,△d110=16.3mm,△d111=11mm,△d112=5.4mm,第2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21=‑7.9mm,△d22=‑20.3mm,△d23=‑29.6mm,△d24=‑28.3mm,△d25=‑20.3mm,△d26=‑6.6mm,△d27=9.4mm,△d28=23.1mm,△d29=29.8mm,△d210=31.1mm,△d211=21.8mm,△d212=9.3mm,第3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31=1.4mm,△d32=4.8mm,△d33=6.8mm,△d34=6.8mm,△d35=4.8mm,△d36=1.3mm,△d37=‑2.7mm,△d38=‑6.1mm,△d39=‑8.1mm,△d310=‑8.1mm,△d311=‑6.1mm,△d312=‑2.6mm,第4个树形柱连接板的第1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41=0.6mm,△d42=5.5mm,△d43=2.5mm,△d44=7.5mm,△d45=5.5m,△d46=2.0mm,△d47=‑2mm,△d48=‑5.5mm,△d49=‑8.8mm,△d410=‑7.4mm,△d41=‑6.8mm,△d412=‑2mm;第1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1=187.8mm,第2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2=187.3mm,第3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3=187.3mm,第4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4=187.9mm。[0064] 步骤2:进行柱端连接装置初始调节并安装[0065] 步骤2‑1:按照△dij对每个树形柱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进行调整,△d1j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j为柱端高度调节装置编号[0066] △d1j=△dj‑2[0067] 第1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1=‑1.8mm,△d12=‑7.3mm,△d13=‑12.8mm,△d14=‑12.8mm,△d15=‑7.4mm,△d16=‑0.6mm,△d17=‑3.4mm,△d18=10.3mm,△d19=12.9mm,△d110=14.3mm,△d111=9mm,△d112=3.4mm,第2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21=‑5.9mm,△d22=‑18.3mm,△d23=‑27.6mm,△d24=‑26.3mm,△d25=‑18.3mm,△d26=‑4.6mm,△d27=7.4mm,△d28=21.1mm,△d29=27.8mm,△d210=29.1mm,△d211=19.8mm,△d212=7.3mm,第3个树形柱连接板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131=1.4mm,△d32=2.8mm,△d33=4.8mm,△d34=4.8mm,△d35=2.8mm,△d36=1.3mm,△d37=‑0.7mm,△d38=‑4.1mm,△d39=‑6.1mm,△d310=‑6.1mm,△d311=‑4.1mm,△d312=‑0.6mm,第4个树形柱连接板的第1个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实际上下板间距△d41=0.6mm,△d42=3.5mm,△d43=0.5mm,△d44=5.5mm,△d45=3.5m,△d46=0.0mm,△d47=‑0mm,△d48=‑3.5mm,△d49=‑6.8mm,△d410=‑5.4mm,△d41=‑4.8mm,△d412=‑0mm;第1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1=187.8mm,第2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2=187.3mm,第3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3=187.3mm,第4个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实际间距G4=187.9mm;[0068] 步骤2‑2:在每个树形柱上放置调整好的高度的柱端高度调节装置,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2mm;[0069] 步骤2‑3:运用测量设备再次对柱端连接装置各个点位进行测量,同时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提高1mm;同时测量柱端角度可调装置位置处高差Gr,若Gr<2mm,则可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小到大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提高1mm,若Gr≥2mm,则可将柱端角度调节装置进行安装;[0070] 步骤2‑4:每个树形柱的柱端角度调节装置安装完成后,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先减少1mm,之后再按照△dj大小调整量进行从大到小依次将柱端高度调节装置高度再进行减少1mm,同时测量旋转套筒时的扭矩,若扭矩基本为零,则停止减少高度。[007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专利地区:北京
专利申请日期:2024-03-06
专利公开日期:2024-09-03
专利公告号:CN11818729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