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CN202111347560.0
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力大学
权利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1122号
专利发明(设计)人:刘扬洋,周江昕,刘传铨,侯丰龙,姚伟,赵万剑,戴人杰,卫思明,李琛舟,龚锦霞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微网能源的综合优化规划数学模型,步骤2确定约束条件,其中约束条件包括容量约束条件、机组爬坡约束条件、运行约束条件、储能装置容量与功率约束条件和韧性指标约束条件。本发明能够提升电网韧性,减少灾难性天气对电网的影响。
主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建立微网能源的综合优化规划数学模型:
maxF=f1(x)‑f2(x)‑f3(x)
s.t.g(x)=0
h(x)≤0
式中:f1为园区的韧性支撑收益;f2为园区能源配置年等值投资成本,f3为园区年运行成本,h1(x)、g1(x)分别为能源优化配置的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
其中,所提出的电网韧性支撑的园区韧性收益计算如下:式中,kp为由电网支付给园区的收益系数,为实时电价的倍数,即kp=rgkg;ENn,t为韧性场景n下t时段园区对电网的韧性支撑电负荷量,当园区系统发电量不满足负荷需求,则ENn,t=0;相反,若园区内供应电量大于需求电量时,ENn,t>0,为园区的多余可供电量;
式中:Mi为i类分布式能源配置数量;依次为光伏电池板、燃气锅炉、双工况机组、制冷机组、和储电、储热、储冷设备;i类分布式能源的选型确定,i=1‑7,配置数量Mi为整数,i=
1‑4,根据园区自身的负荷情况,有Mi,min
3 bl
然气低热值,取9.7kW/m;ηt 为微型锅炉供热效率;Cele,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电价;Pgrid,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功率;
步骤2,确定约束条件,具体包括:
步骤2.1,确定容量约束条件
Pgrid.maxηT+PPV.maxηPV+Pe.dis.maxηe.dis>max(Pe.t)Pe2cl.RU.max+Pe2cl.RUDD.max+Pcl.dis.maxηcl.dis>max(Pcl.t)Pth.dis.maxηth.dis+Pbl.max>max(Pth.t)步骤2.2,确定机组爬坡约束条件
|Pth.t‑Pth.t‑1|≤|Pth.dis.tηth.dis+Pbl.t‑(Pth.dis.t‑1ηth.dis+Pbl.t‑1)|式中:Pe.t为t时刻电负荷;Pcl.t为t时刻冷负荷;Pth.t为t时刻热负荷;
步骤2.3,运行约束条件,具体包括:
步骤2.3.1,确定光伏发电约束条件
式中,PPV.t为t时刻光伏输出功率;fPV为降额系数;N为光伏板数量;PRPV为单个光伏板额定功率;It为t时刻光照强度;ISTC为标注测试条件下光照强度;TSTC为标准测试温度;Tcell.t为t时刻光伏板表面温度;PPV.max光伏发电出力最大值;
步骤2.3.2,确定燃气锅炉约束条件
式中,Pbl.t为t时刻输出热功率;ηbl.t为t时刻转化效率;Gbl.t为t时刻输入天然气功率;
Pbl.minPbl.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出热功率限制;
步骤2.3.3,确定离心式制冷机组约束条件
其中Pe2cl.RU.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为制冷系数,Pe.RU.minPe.RU.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入制冷功率限制;
步骤2.3.4,确定双工况机组约束条件
其中Pe2cl.RUDD.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DD.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DD.cl为制冷系数;
Pe2ic.ch.t为制冰功率;EERRUDD.ic为制冰系数;Pe.RUDD.minPe.RUDD.max为最小最大输入电功率;
Pe2cl.RUDD.max为最大制冷功率;Pe2ic.ch.max为最大制冰功率;vcl为制冷状态,1为制冷,0为制冰;
运行功率平衡约束如下:
考虑储电装置充放能过程,建立荷‑储互补协调约束如下Ee.min≤Ee.t≤Ee.emax
0≤Pe.ch.t≤uePe.ch.max
0≤Pe.dis.t≤(1‑ue)Pe.dis.max式中:Ee.t、Ee.min、Ee.max分别为t时段储电装置的储电量、储电装置的最小容量和最大储电容量,单位为kW;Pe.ch.max、Pe.dis.max分别为储电装置的最大充、放电功率,不超过0.2倍容量,单位为kW;
为保证储能收益增加约束如下:
ΔCele.t·Wd.t+λ·WL.t≤Cx.s·Ex.max+Wd.t·Cx.m式中,ΔCele.t充放能电价差;Wd.t放能功率;WL.t负荷损失;Cx.s单位储能成本;Cx.m单位维护成本;若储能收益小于储能成本则Ex.max=0;
步骤2.4,确定储能装置容量与功率约束条件;
Ce.s.min≤Ce.s≤Ce.s.max,Ce.s∈NCth.s.min≤Cth.s≤Cth.s.max,Cth.s∈NCcl.smin≤Ccl.s≤Ccl.smax,Ccl.s∈Nλe.sPe.s=Ce.s,λe.s=1,2…λth.sPth.s=Cth.s,λth.s=1,2…λcl.sPcl.s=Ccl.s,λcl.s=1,2…式中,Ce.s、Cth.s、C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均为整数;Ce.s.min、Cth.s.min、Ccl.s.min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小容量;Ce.s.max、Cth.s.max、Ccl.s.max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大容量;Pe.s、Pth.s、P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功率;
λe.s、λth.s、λ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功率之比根据储能设备型号可调整数值;
步骤2.5,确定韧性指标约束条件;
Wmin≤W≤Wmax
式中,Wmin和Wmax分别为韧性场景熵值最小值和最大值。 说明书 : 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智能电网领域的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背景技术[0002] 提高电网韧性是智能电网的核心要求之一。传统的电网可靠性评估只考虑频发故障的故障类型情况,然而在一些自然灾害中,电力系统故障的类型远远大于频发故障情况。在极端自然灾害中,配电网的很多元件可能遭到破坏,远程开关无法正常开断,甚至配电网的远程调度和控制也失效。此时该配电网很难保证关键负荷的正常供电和断电恢复,所以其韧性并不高。为了使电网更强大、更智能,有必要进一步制定电网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提升措施。[0003]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包含各种分布式发电设备和储能系统,在电网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调节内部多能流供需关系,进而调节用电负荷,提供需求响应服务,实现电网支撑和网架重构供能,所以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可与电网协同规划,在电网发生突发事件时参与电网的恢复可有效提高电网的应变力、防御力和恢复力。因此,开展园区能源互联网—电网协同规划与控制研究对电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维持稳定、抵抗中断、恢复性能具有重要意义。[0004] 目前的文献和相关专利主要涉及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内部多能源调度或规划,尚未涉及韧性提升的优化。目前未见通过电网‑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协同优化实现韧性提升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电网规划优化考虑频发故障,未考虑灾难性天气这一类发生概率小故障损失大的故障类型的问题,为提高电网应对灾难性天气的能力,即提高电网的韧性,减少灾难性天气对电网的影响是技术人员的主要目标。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减少灾难性天气对电网的影响。[0006]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07] 步骤1,建立微网能源的综合优化规划数学模型:[0008] maxF=f1(x)‑f2(x)‑f3(x)[0009] s.t.g(x)=0[0010] h(x)≤0[0011] 式中:f1为园区的韧性支撑收益;f2为园区能源配置年等值投资成本,f3为园区年运行成本,h1(x)、g1(x)分别为能源优化配置的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0012] 其中,所提出的电网韧性支撑的园区韧性收益计算如下:[0013][0014] 式中,kp为由电网支付给园区的收益系数,为实时电价的倍数,即kp=rgkg;ENn,t为韧性场景n下t时段园区对电网的韧性支撑电负荷量,当园区系统发电量不满足负荷需求,则ENn,t=0;相反,若园区内供应电量大于需求电量时,ENn,t>0,为园区的多余可供电量;[0015][0016][0017][0018][0019] 式中:Mi为i类分布式能源配置数量;依次为光伏电池板、燃气锅炉、双工况机组、制冷机组、和储电、储热、储冷设备;本文中i(i=1‑7)类分布式能源的选型确定,配置数量Mi(i=1‑4)为整数,根据园区自身的负荷情况,有Mi,min<Mi<Mi,max(i=1‑4)Ci为分布式能源i单位容量初始投资,单位为元/kW;r为折现率;yi为分布式能源i的工程寿命,单位为年;Cbuy.t和COM.t分别为t时段购能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单位为元;Cgas,t为燃气价格,单位为元/m3;Ln为天然气低热值,取9.7kW/m3;ηbl,t为微型锅炉供热效率;Cele,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电价;Pgrid,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功率;[0020] 步骤2,确定约束条件,具体包括:[0021] 步骤2.1,确定容量约束条件[0022] Pgrid.maxηT+PPV.maxηPV+Pe.dis.maxηe.dis>max(Pe.t)[0023] Pe2cl.RU.max+Pe2cl.RUDD.max+Pcl.dis.maxηcl.dis>max(Pcl.t)[0024] Pth.dis.maxηth.dis+Pbl.max>max(Pth.t)[0025] 步骤2.2,确定机组爬坡约束条件[0026][0027][0028] |Pth.t‑Pth.t‑1|≤|Pth.dis.tηth.dis+Pbl.t‑(Pth.dis.t‑1ηth.dis+Pbl.t‑1)|[0029] 式中:Pe.t为t时刻电负荷;Pcl.t为t时刻冷负荷;Ph.t为t时刻热负荷;[0030] 步骤2.3,运行约束条件,具体包括:[0031] 步骤2.3.1,确定光伏发电约束条件[0032][0033] 式中,PPV.t为t时刻光伏输出功率;fPV为降额系数;N为光伏板数量;PRPV为单个光伏板额定功率;It为t时刻光照强度;ISTC为标注测试条件下光照强度;TSTC为标准测试温度;Tcell.t为t时刻光伏板表面温度;PPV.max光伏发电出力最大值;[0034] 步骤2.3.2,确定燃气锅炉约束条件[0035][0036] 式中,Pbl.t为t时刻输出热功率;ηbl.t为t时刻转化效率;Gbl.t为t时刻输入天然气功率;Pbl.minPbl.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出热功率限制;[0037] 步骤2.3.3,确定离心式制冷机组约束条件[0038][0039] 其中Pe2cl.RU.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为制冷系数。Pe.RU.minPe.RU.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入制冷功率限制;[0040] 步骤2.3.4,确定双工况机组约束条件[0041][0042] 其中Pe2cl.RUDD.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DD.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DD.cl为制冷系数;Pe2ic.ht为制冰功率;EERRUDD.ic为制冰系数;Pe.RUDD.minPe.RUDD.max为最小最大输入电功率;Pe2cl.RUDD.max为最大制冷功率;Pe2ic.ch.max为最大制冰功率;νcl为制冷状态,1为制冷,0为制冰;[0043] 运行功率平衡约束如下:[0044][0045] 考虑储电装置充放能过程,建立荷‑储互补协调约束如下[0046][0047] Ee.min≤Ee.t≤Ee.max[0048] 0≤Pe.ch.t≤uePe.ch.max[0049] 0≤Pe.dis.t≤(1‑ue)Pe.dis.max[0050] 式中:Ee.t、Ee.min、Ee.max分别为t时段储电装置的储电量、储电装置的最小容量和最大储电容量,单位为kW;Pe.ch.max、Pe.dis.max分别为储电装置的最大充、放电功率,不超过0.2倍容量,单位为kW;[0051] 为保证储能收益增加约束如下:[0052] ΔCele.t·Wd.t+λ·WL.t≤Cx.s·Ex.max+Wd.t·Cx.m[0053] 式中,ΔCele.t充放能电价差;Wd.t放能功率;WL.t负荷损失;Cx.s单位储能成本;Cx.m单位维护成本;若储能收益小于储能成本则Ex.max=0;[0054] 步骤2.4,确定储能装置容量与功率约束条件;[0055] Ce.s.min≤Ce.s≤Ce.s.max(Ce.s∈N)[0056] Cth.s.min≤Cth.s≤Cth.s.max(Cth.s∈N)[0057] Ccl.s.min≤Ccl.s≤Ccl.s.max(Ccl.s∈N)[0058] λe.sPe.s=Ce.s(λe.s=1,2…)[0059] λth.sPth.s=Cth.s(λth.s=1,2…)[0060] λcl.sPcl.s=Ccl.s(λcl.s=1,2…)[0061] 式中,Ce.s、Cth.s、C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均为整数;Ce.s.min、Cth.s.min、Ccl.s.min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小容量;Ce.s.max、Cth.s.max、Ccl.s.max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大容量;Pe.s、Pth.s、P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功率;λe.s、λth.s、λ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功率之比根据储能设备型号可调整数值;[0062] 步骤2.5,确定韧性指标约束条件;[0063] Wmin≤W≤Wmax[0064] 式中,Wmin和Wmax分别为韧性场景熵值最小值和最大值。[0065] 本发明的一种提高配电网韧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能够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规划过程中考虑减小灾难性天气对配电网的影响,提高配电网的韧性。具体实施方式[0066]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0067] 为了减少灾害天气对配电网供电的影响,本项目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是在园区综合能源规划模型中考虑提升配电网韧性。对园区综合能源规划模型进行改进,目标函数中考虑灾害天气下的园区韧性支撑收益,约束条件中考虑韧性场景的发生概率。园区综合能源规划模型采用cplex程序迭代求解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规划模型考虑了小概率灾害中的较高概率故障,规划结果可使得运行中改善园区用能经济性,减少灾害天气下的负荷损失来提高配电网整体抗灾能力,提高电网韧性。关键技术的实现包括: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时,在目标函数中考虑灾难性天气的影响,在约束条件中考虑了灾难性天气发生的概率。[0068]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如下:[0069] 步骤1,建立微网能源的综合优化规划数学模型;[0070] 为了在投资合理的范围内,在配电网遭受极端事故时提供一定程度的配电网支撑,并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园区资源配置时,以园区的负荷预测需求为依据,从能源规划配置的年等值投资f2和基于典型日负荷的年运行成本f3,以及韧性场景下对配电网的支撑收益f1方面分析园区等值年净收益,考虑规划约束和设备运行约束,园区内能流平衡约束以及韧性约束,建立微网能源的综合优化规划数学模型如下。[0071] maxF=f1(x)‑f2(x)‑f3(x)(1)[0072] s.t.g(x)=0[0073] h(x)≤0[0074] 式中:f1为园区的韧性支撑收益;f2为园区能源配置年等值投资成本,如式(2)所示;f3为园区年运行成本,如式(4)所示;h1(x)、g1(x)分别为能源优化配置的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0075][0076][0077][0078][0079] 式中:Mi为i类分布式能源配置数量,依次为光伏电池板、燃气锅炉、双工况机组、制冷机组、和储电、储热、储冷设备;本文中i(i=1‑7)类分布式能源的选型确定,配置数量Mi(i=1‑4)为整数,根据园区自身的负荷情况,有Mi,min<Mi<Mi,max(i=1‑4)。Ci为分布式能源i单位容量初始投资,元/kW;r为折现率;yi为分布式能源i的工程寿命,年。Cbuy.t和COM.t分别为t时段购能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元;Cgas,t为燃气价格,元/m3;Ln为天然气低热值,取9.7kW/m3;ηbl,t为微型锅炉供热效率;Cele,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电价;Pgrid,t为园区从电网购电功率。[0080] 其中,所提出的电网韧性支撑的园区韧性收益计算如下:[0081][0082] 式中,kp为由电网支付给园区的收益系数,通常为实时电价的倍数,kp=rgkg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rg>1,本文取rg=3;ENn,t为韧性场景n下t时段园区对电网的韧性支撑电负荷量。当园区系统发电量不满足负荷需求,则ENn,t=0;相反,若园区内供应电量大于需求电量时,ENn,t>0,为园区的多余可供电量,由优化运行模型确定。[0083] 步骤2,确定约束条件[0084] 步骤2.1,确定容量约束条件[0085] Pgrid.maxηT+PPV.maxηPV+Pe.dis.maxηe.dis>max(Pe.t)(7)[0086] Pe2cl.RU.max+Pe2cl.RUDD.max+Pcl.dis.maxηcl.dis>max(Pcl.t)(8)[0087] Pth.dis.maxηth.dis+Pbl.max>max(Pth.t)(9)[0088] 步骤2.2,确定机组爬坡约束条件[0089][0090][0091] |Pth.t‑Pth.t‑1|≤|Pth.dis.tηth.dis+Pbl.t‑(Pth.dis.t‑1ηth.dis+Pbl.t‑1)|(12)[0092] 式中:Pe.t为t时刻电负荷;Pcl.t为t时刻冷负荷;Ph.t为t时刻热负荷。[0093] 步骤2.3,确定运行约束条件。包括综合能源系统能源部分的电网购电、光伏发电设备、天然气网购气,能源转换设备的燃气锅炉设备、双工况机组、离心式制冷机组,以及储能设备电加热储热、储冷装置、蓄电池。[0094] 步骤2.3.1,确定光伏发电约束条件[0095][0096] 式中,PPV.t为t时刻光伏输出功率;fPV为降额系数;N为光伏板数量;PRPV为单个光伏板额定功率;It为t时刻光照强度;ISTC为标注测试条件下光照强度;TSTC为标准测试温度;Tcell.t为t时刻光伏板表面温度;PPV.max光伏发电出力最大值。[0097] 步骤2.3.2,确定燃气锅炉约束条件[0098][0099] 式中,Pbl.t为t时刻输出热功率;ηbl.t为t时刻转化效率;Gbl.t为t时刻输入天然气功率;Pbl.minPbl.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出热功率限制。[0100] 步骤2.3.3,确定离心式制冷机组(基载机)约束条件[0101][0102] 其中Pe2cl.RU.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为制冷系数。Pe.RU.minPe.RU.max分别为最小最大输入制冷功率限制。[0103] 步骤2.3.4,确定双工况机组约束条件[0104][0105] 其中Pe2cl.RUDD.t为t时刻制冷功率;Pe.RUDD.t为t时刻输入电功率;EERRUDD.cl为制冷系数;Pe2ic.ch.t为制冰功率;EERRUDD.ic为制冰系数;Pe.RUDD.minPe.RUDD.max为最小最大输入电功率;Pe2cl.RUDD.max为最大制冷功率;Pe2ic.ch.max为最大制冰功率;νcl为制冷状态,1为制冷,0为制冰。[0106] 运行功率平衡约束如下:[0107][0108] 考虑储电装置充放能过程,建立荷‑储互补协调约束如式(18)‑(21)。[0109][0110] Ee.min≤Ee.t≤Ee.max(19)[0111] 0≤Pe.ch.t≤uePe.ch.max(20)[0112] 0≤Pe.dis.t≤(1‑ue)Pe.dis.max(21)[0113] 式中:Ee.t、Ee.min、Ee.max分别为t时段储电装置的储电量、储电装置的最小容量和最大储电容量,kW;Pe.ch.max、Pe.dis.max分别为储电装置的最大充、放电功率,不超过0.2倍容量,kW。[0114] 为保证储能收益增加约束如下:[0115] ΔCele.t·Wd.t+λ·WL.t≤Cx.s·Ex.max+Wd.t·Cx.m(22)[0116] 式中,ΔCele.t充放能电价差;Wd.t放能功率;WL.t负荷损失;Cx.s单位储能成本;Cx.m单位维护成本。[0117] 式(26)中若储能收益小于储能成本则Ex.max=0。[0118] 步骤2.4,确定储能装置容量与功率约束条件:[0119] Ce.s.min≤Ce.s≤Ce.s.max(Ce.s∈N)(23)[0120] Cth.s.min≤Cth.s≤Cth.s.max(Cth.s∈N)(24)[0121] Ccl.s.min≤Ccl.s≤Ccl.s.max(Ccl.s∈N)(25)[0122] λe.sPe.s=Ce.s(λe.s=1,2…)(26)[0123] λth.sPth.s=Cth.s(λth.s=1,2…)(27)[0124] λcl.sPcl.s=Ccl.s(λcl.s=1,2…)(28)[0125] 式中,Ce.s、Cth.s、C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均为整数;Ce.s.min、Cth.s.min、Ccl.s.min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小容量;Ce.s.max、Cth.s.max、Ccl.s.max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最大容量;Pe.s、Pth.s、P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功率;λe.s、λth.s、λcl.s分别为电储能热储能和冷储能规划容量功率之比根据储能设备型号可调整数值。[0126] 步骤2.5,确定韧性指标约束条件[0127] 由于配电网元件多,且故障场景数目巨大,本文采用熵值法根据场景出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对场景进行选取,削减待分析场景的数目。依据实际场景出现的可能性,W取值不可能过大或过小。为选取合理的韧性分析场景,各场景对应的系统熵值W必须在一定范围内:[0128] Wmin≤W≤Wmax(29)[0129] 式中,Wmin和Wmax分别为韧性场景熵值最小值和最大值。[0130] 根据式熵值约束条件选取的故障场景具有发生概率较大、故障后果影响严重的特点,构成了配电网韧性分析中的典型故障场景。通过分析典型故障场景,可以确定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故障规模及其概率分布。韧性场景的熵值限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0131] 根据实际需求,园区计划安装电加热储热装置,燃气锅炉,光伏系统,蓄电池系统,双工况机组,储冷装置,以及基载制冷机组。储能设备投资成本及维护成本如表1所示。表2为算例参数数值。[0132] 表1机组参数[0133][0134] 表2算例参数数值[0135][0136][0137][0138] 表3为针对韧性和非韧性场景不同规划方案各项指标对比。考虑8种不同场景组合,各场景发生概率不同,故障程度不同,综合体现为各系统熵值的不同。可得到不同熵值指标下规划方案各项经济指标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0139] 表3不同规划方案各项指标对比[0140][0141] 表4不同熵值指标下规划方案各项经济指标对比[0142][0143] 支持负荷收益随着熵值的增大显著增大,不同熵值限值下,计及韧性场景后收益也会发生变化。韧性场景的熵值限值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规划结果规划。计算结果W1、W2分别为考虑韧性成本和未考虑韧性成本的园区规划下配电网韧性值。从测算结果看出,本发明的考虑韧性成本的规划方案的电网韧性大于未考虑韧性规划方案,可见加入园区韧性收益的规划方案对区域配电网韧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0144]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专利地区:上海
专利申请日期:2021-11-15
专利公开日期:2024-09-03
专利公告号:CN114066048B